二鸦片战争后二十年间西学观念的演进 鸦片战争是封建士大夫西学观念演进的转捩点。此后二十年间,其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表现了层次分明符合逻辑的深化过程。 第一阶段,迄道光末年(1840-1850),主要标志是魏源著《海国图志》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从文化角度看,鸦片战争又是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中国封建文化的一次严重挑战。 面对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封建士大夫只能从固有的认知结构、文化心理出发,去理解这场战争,去构制其战守方略。林则徐在虎门沉船下椿,架炮横链。此种原始的战守体制,不仅直接受制于科学技术的落后,而且它所依托的战略思想,显然是基于士大夫传统的文化心理。林则徐曾奏报说: 夫震于英吉利之名者,以其船坚炮利而称其强,以其奢糜挥霍而艳其富。不知该夷兵船笨重吃水深至数丈,只能取胜外洋,……至口内则运掉不灵,……且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非不可制也。该夷性奢而贪,不务本富,专以贸易为赢,而贸易全赖中国以码头,乃得藉为牟利之薮。……故贸易者,彼国之所以为命,而中国码头又彼国贸易者之所以为命,有断断不敢自绝之势”(注:《林则徐集》,奏稿,第676-678页,中华书局,1985年。)。 在林看来,英人非不可制有两种根据:一是英船笨重,腿脚不灵,陆战非其所长;二是英人不务本富,彼国命操我手。此种虚骄见解经不住近代战争检验。此后随着与外人接触增多,林开始逐渐改变上述见解,正是其努力挣脱传统文化心理束缚的表现。 那些远离战场的御史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类似儿戏的克敌方案:火牛破阵、牛皮藤牌战法、飞链钩船、蒙汗药战术,等等。但他们却是真诚的。大理少卿金应麟奏曰:“臣伏览兵家之书,访之老卒,凡口传方药,歌诀、图说,凡前人论说,有言现在兵机者,汇为一编,……变通推广,存乎其人”。(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41,第2、4页。)御史杨士达,更广集御敌之策,上自孙吴诸子,下逮汉唐以来名将方略,成书数十万言。他们搜肠刮肚,希望能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存中,找到克敌制胜的武器,但终归无益。战争的失败不仅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失败,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失败。少数感觉敏锐的士大夫,在创深痛巨之后,不能不对此产生反思。 马克思说,经鸦片战争,闭关自守的中国“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建立起联系”。(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页,1972年版。)此种联系建立的第一个积极的成果,便是中国人第一次承认夷人船坚炮利,并着意加以仿造和运用。这是近代西学观念的最初萌动。 尽管远离战场的御史们可以无视夷人船坚炮利的事实,放言高论,但无情的战争却使处于前线的官兵,比任何人更易于接受这个事实。被派往福建考察的钦差大臣祁隽藻、黄爵滋和闽浙总督邓廷桢、福建巡抚吴文镕的会奏,分别向道光证实了这一点:“查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辑奸而设,其最大之船,面宽仅二丈余,安炮不过十门。夷船大者,载炮竟有数十门之多,彼此相较,我船用之于缉捕则有余,用之策攻夷则不足,此实在情形也”。(注:《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卷12,第12页。)事实上,从战争一开始前线官兵就已在积极购置、仿造和利用西人的坚船利炮了。林则徐曾购置了二百门西洋大炮布置虎门一带,后到镇海又与当地炮局龚振麟等一起积极研究改进炮船。在他的支持和推动下,镇海炮局成了当时清军仿制西洋兵器最有成效的一个中心。他们不仅铸造成功八千斤大炮,改进了沉滞的旧炮架,而且造出人力轮船,令英人大为吃惊。应当指出,其时不仅是抵抗派乐于此道,即耆英、奕山等人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奕山奏闻:“此时如讲求最为得力之船,必须仿照夷式样,庶堪与该夷对敌”。(注:《海国图志》,卷53,第18页,同治6年刻本。)他仿造“大小炮千余位”,并大力购置西洋船炮。前线官兵的热情也感染了道光,他在给奕山的命令中说:“著该将军等极力讲求,雇觅工匠,迅将各样大小战船,赶紧制造,……如有可购买之处,著即先行设法购买”。以后制造“总以精良适用为宜,万不可拘定旧制,徒劳无益”。(注:《海国图志》,卷53,第14、15页;卷61,第43页同治6年刻本。)在清朝最高统治者的倡导下,鸦片战争结束前后,闽浙一带曾掀起了仿制购买西洋船炮的小小热潮。 由是可见,“师夷长技”曾是一种客观的实践,它不仅存在于下级官兵之中,且为清廷所首肯,是一种官方有组织的行为。从一般意义上说,“归夷长技”不是个别人的遐想,而是现实的反映。同时,一些士夫在不同程度上都力图对现实加以某种概括。林则徐说“从此造船务求极坚,制炮务求极利”。后又进而总结为“剿夷”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注:《鸦片战争》第4册,第569页。)包世臣指出,“英夷之长技,一在船只之坚固,一在火器之精巧,二者皆非中华所能”;(注:《鸦片战争》第4册,第465页。)李福祥则主张,“然借彼之予,攻彼之盾,又不妨以逆夷之物,还逆夷之身”。(注:《鸦片战争》第4册,第603页。)但就影响而言,惟有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最为发人深省,这是为什么呢? “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是时师夷的实践虽存在,但就多数人而言,对夷之长技仅有直观和实用主义的观察,而缺乏“师夷”的真正自觉,故境过情迁,昏然如初。即林的概括也缺乏哲理的内涵。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上精湛思维,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哲学意蕴。作为划时代的路标,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