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8)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文化》 郑师渠 参加讨论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守旧士大士昏聩如初,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呼声久成空谷足音。面对这场新的战争危机,在许多本是开明的大夫中,又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却又故作乐观的心态。有谓“自昔无常强之国”,试观辽、金、元三朝初兴,天下无敌,但自入中国便渐委靡不振。欧洲的罗马、西班牙、荷兰同样盛极而衰。据此可知,“今日之英,骄盈极矣,然盈必复,骄必败,天道然也”,所以无需张皇,(注:王韬:《与周甫微君》,见《弢园尺牍》。)眼前先忍辱负重,二十年后,“必有驱除之法矣”。此种只寄希望于将来而对当前无所措意的观点,恰恰是对现实无可奈何的表现。它反映了其时思想界的傍徨无主。冯桂芬则不以为然。他说,“盛衰倚伏之说,可就一夷言,不可就百夷言。此夷衰,彼夷盛,夷务仍自若,然则驭夷之道可不讲乎?”他认为全部的问题在于能自强。“自强而无事,则我不为祸始”,“自强而有事,则我有以待之”。“自强之道诚不可须臾缓矣”。(注:《校邠庐抗议·善驭夷议》,光绪23年刻本。)冯桂芬虽然认为自强之道仍不外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一句,但其建树并非在简单重复后者的主张,而是在李善兰等科学家所提供的新的思想资料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新的意向,从而为西学观念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
    其一,为西学正名。明末耶稣会士虽然带来了“西学”一词,但时人并未在本来的意义上理解和使用过它(除了徐光启个别人外,人们普遍只称西洋历算为“西法”、“西术”,含有字面上狭隘的意义)迄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将艾儒略的《西学凡》一书贬入杂家类存目,更明确否定了它所可能有的“学”的地位。此后阮元个别人虽曾偶而衍用过“西学”一词,但同样并不带有字面本来的意义,即并不承认其为西方独立和严谨的学说。鸦片战争后,魏源主“师夷长技”,尚不理解西方自然科学体系的存在;李善兰等讲西方“格致之学”,自然已经理解了作为统一体系的西方自然科学,但毕竟未能将之概括提升为“西学”。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中有《采西学议》一篇,是第一次在学术本来的意义上尊崇西方自然科学为“西学”。他说:“一切西学皆从算学出”,“由是而历算之术,而格致之理,而制器尚象之法,兼综条贯,轮船火器之外,正非一端”。(注:《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在冯看来,西学绝非狭隘的“术”、“法”所能概括的,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一门独立的学问。中国对之了解至今甚少,必须花大力气专门研究,才有可能登堂入室,由粗迹而入精微。他主“采西学”,显然是将西学视作与中学相对待的完整的西洋学术体系,为之正名。这便有力打破了人们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西学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此“采西学”便成了近代国人长久探讨的共同课题。
    其二,提出了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原则。清初士大夫既不认西学之为“学”,亦就不认其为中国之所必需。雍正时两广总督孙毓珣奏称西洋历法、算法各种技艺在民间具无所用。(注:张维华:《明清之际欧人东渡与西学东渐史》,第71页,北京师大图书馆藏油印本。)鸦片战争后,魏源主“师夷长技”,李善兰主“人人习算”,强调了西学的重要价值,但他们都只停留在对西学的外向评价上,未能进一步就如何对待中西学的关系作价值判断。冯桂芬说:“夫学问者经济所从出也。太史公论治曰:法后王。为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愚以为在今日,又宜鉴诸国。诸国同时并域,独能自致富强,岂非相类而易行之尤章明较著者?如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不更善之善者哉”。(注:《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古有“法后王”,冯主“鉴诸国”,魏源“师夷长技”的命题被扩大了:他从传统的哲学范畴出发,将中西学关系界定为本、辅;道、器;体、用的关系,这里虽仍存偏见,但其命意无疑是在强调西学为中国富强所必不可少的“富强之术”。冯在中学神圣的殿堂之傍为西学同样构筑了殿堂。在他看来,从此任何人企求中国富强,都不能不去采西学。从价值观上说,这不啻是削减了中学的价值,而肯定和提高了西学的地位。冯桂芬的上论证为西学在中国稳固立足和进一步传播,在思想上安置了一块硕大的基石。他“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思想,也成为洋务派“中体西用”论的直接范本。魏源“师夷长技”的主张最终能演为“采西学”、“制洋器”的洋务热潮,冯对中西学关系的理论论证,功不可没。
    其三,倡言“制洋器”。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的两个最响亮的口号,是“采西学”与“制洋器”。两者相辅相成,最集中体现了冯西学观念的完整性及其自觉的程度。他认为,采西学与制洋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西学即西方的自然科学,是“富强之术”,但尚非富强本身。只有将西学用之於指导制洋器,才能致富强。他以造船为例说,“能造,能修,能用,则我之利器也。不能造,不能修,不能用,则仍人之利器也”。(注:《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徐寿曾指出,“格致之理必借制器以显,而制器之学,原以格致为旨归”。这是科学家言。冯从思想家的角度,则将之提炼为自己图强主张的完整表述:采西学-制洋器-致富强。他说,采西学,制洋器,“夫而后内可以荡平区宇,夫而后外可以雪以前之耻,夫而后完然为广远万里地球中第一大国,而正本清源之始,久安长治之规,可从容议也”。(注:《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
    其四,“道在反求”的新意向。如果说冯桂芬的“采西学”、“制洋器”还只表现为对已有西学观念在更加完整和更成熟意义上的表述,那么,他们“道在反求”疾呼,则已反映了全新的意向。这即是要求在中西学的对比认识中,引导出对中国文化的自觉反思。他说:“彼何以小而强,我何以大而弱,必求所以如之,仍亦存乎其人而已矣。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相符不如夷。四者道在反求”。(注:《校邠庐抗议·制洋器议》。)所谓“道在反求”,就是要求改革。“《校邠庐抗议》二卷,皆指摘时弊,欲更兴法制”。(注:李法章:《梁溪旅稿》卷上,“近代名人传”,1921年铅印本。)冯所谓“四者道在反求(以上诸议备矣)”,是指《校邠庐抗议》中《制洋器议》以下的36篇“议”,包括了他所主张的对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广泛内容。将学西学由“师夷长技”、“人人习算”、“制洋器”,引向思考社会改革,“道在反求”的新意向,实成为近代早期维新思想的嚆矢。
    总之,冯桂芬实为近代初期西学观念演进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显然包含着两个不同的层次:其一,他的“采西学”、“制洋器”的主张,既是魏源“师夷长技”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同时又直接构成了洋务运动的思想指导;其二,“道在反求”的创见,则是西学观念在演进中带有质变性的内在超越,它成为早期维新思想兴起的先声。冯具有两重性:既为激流勇进的推动波助浪者,又为在涛头立的弄潮儿。由是观之,论者有的视其为洋务运动的理论家,有的则视为早期维新思想家,均非无根之谈。近代初期西学观念的演进,至冯桂芬划为一个完整的时期,显然也是恰当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