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鸦片战争前后士大夫西学观念的演进(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文化》 郑师渠 参加讨论

其一,历史的反思。由于清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中国社会形成封闭式的载体,自外于世界。士大夫夜郎自大已成十足的愚昧。利玛窦说:“因为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之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界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明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发骄傲,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发自卑”。(注:何高济等译:《利玛窦中国札记》,第181页,中华书局,1983年。)士大夫的此种虚骄心理至清代愈加严重。曾随马戛尔尼谒见乾隆的英人斯当东写道:“中国方面的传统的排外偏见和它的长期闭关自守是成正比例的,而且目前丝毫没有任何改变。这种偏见不仅表现在中国人的行为当中,而且由于他们对自己文化的高度优越感,这种狭隘的观念已形成为一种思想体系”。(注:(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第23页,商务印书馆,1963年。)统治阶级的思想也就是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种狭隘观念弥漫整个社会,同样沉淀在普通民众的意识里。《尽忠报国全粤义民申谕英夷告示》中说:
    尔不过贪利而来,有何知识?尔之贪利,犹畜生之贪食,不知法度,不知礼义,……何知忠孝节义?何知礼义廉耻?尔虽有羽毛大呢,非我湖丝,焉能织造?虽有花边鬼头,非我纹银白铅,焉能铸成?其余各物,皆学我天朝法度。天朝茶叶大黄各样药材,皆尔狗邦养命之物,我天朝若不发给,尔等性命何在?(注: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册,中华书局,1980年。)
    正是这种可悲的社会心理又转过来支撑着清廷的闭关政策。不打破此种凝固的意识,中国是任何外来新知都无法接受的。魏源正是由此开始他的历史反省。
    经鸦片战争,他已意识到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天下一家”,习习相通,闭关自守已为不可能。他指斥士大夫“惟知九洲以内”,于海外茫然无知。“徒知侈张中华,未睹寰瀛之大”。(注:《圣武记》卷12,第13-14页,光绪29年。)夷能了解中国虚实,而中国却无人知其情形,习其长技,实为可悲。他认为夷人能“竭耳目心思之力”,借助火力水力风力,“本造化,通神明”,创造出许多新奇的长技即值得中国学习。他提出了一个重要见解:中国如何才能有自己的骄傲和成为世界的表率?这不是靠虚骄尚气,自欺欺人。“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为率”。(注:《海国图志》卷2。)当靠中国民族智慧的高度发达,尽得西洋长技以为中国长技并超过它,才是实现民族自强和自尊的正确道路。这种深刻的反省,无疑是对时弊的有力针炙。
    其二,对传统经世思想的丰富与发展。战前经世思想涉及的范围主要是吏、河、曹、盐诸政,范围狭隘。魏源放眼看世界,其经世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在他看来,“师夷长技”自是有志用世者首先当研究的重大课题,其思路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洞夷情”,了解世界;二是师夷长技,即其战舰、火器及养练兵之法。由此再生发下去,可以设造船厂,请外匠,授艺制造。兵器生产还可以扩为民用生产,同时编练新式水陆师。而为培养所需的人才,又势必要变通科举制度,如此等等。总之,登记望远,魏源的心胸大为展拓,传统经世思想容纳了崭新的时代内容。
    其三,对夷夏之辩传统观念的挑战。“夷夏之辩”在历史的沉淀过程中,久成了封建统治者闭关自守与抵拒西学的最有力的经典依据,也是民众盲目排外的心理积存。近代中国西学观念的演进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国民逐渐摆脱这一历史重负的过程。所以从特殊意义上说,魏源的主张又非对现实存在的师夷长技实践的简单反映,而是哲人清醒的历史思考,是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夷夏、中西关系问题是封建思想的禁区,人们凝固的观念是:夏为礼义之邦,夷乃貊蛮之地,二者不仅有优劣之分,且有君臣义在。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人们可以暂时容忍对英夷坚船利炮的仿效,但源将“师夷长技”概括为一种普遍的思想原则,便是不可容忍的了。夷夏并列尚且不可,遑论“师夷”!战败的屈辱,刺激了民族的意识和凝聚力,同时也使夷夏之辩的传统观念一时顿增光华。“师夷”即是师敌,离经叛道,用夷变夏!于是乎,人们愤怒了,即是同为抗英的同志,也多鸣鼓而攻之。梁廷楠原为林则徐在广东领导抗英的得力助手,熟悉夷情,写过《海国四记》,但也对源的主张不以为然。他说:“今天下非无讲求胜夷之法也,不曰以夷攻夷,即曰师夷长技,天朝全盛之日,既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礼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注:《鸦片战争》第6册,第104页。)
    事实上,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又是一个充满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命题。他在其时比任何人更清楚英夷包藏祸心,与中国民族危机之深。但是,正是他同样清楚地意识到了,中国面临的西方敌人已非历史上的夷狄可比。他拥有中国所没有的许多长技却长久为人们所忽视。此为中国所未曾遇到的强敌。如何强国御侮已成中国民族面临的全新课题。但他又认为,“利兮害所随,祸兮福所基”,事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向有利方向转化的。对于外夷也当作如是观。“塞其害,师其长,彼且为我富强”。源是坚定的抵抗派,在结城下之盟的屈辱的日子里,他毅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仅反映了他对现实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表现了反传统的大无畏精神。这是他宏富的经世思想中迸发出的最明亮的火花。
    “在任何时代里,每一种‘优越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真理”。(注:《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1卷,第472页,三联书店,1961年。)魏源的主张打破了传统的思维空间,引导人们研究西方,面向世界。清初逐渐熄灭了的西学观念被重新点燃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