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年川边藏区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述论
20世纪初年,清政府对川边藏区进行了以改土归流为核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内容的全面改革。这次改革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由于清政府所进行的改革是在武力威慑下所采取的刚性改革,而改革的主持者赵尔丰又是一个有着“屠夫”之称的封建官员,他自身也是在四川辛亥革命中被正法。因而对这次改革的评价仍然存在较大的分歧。在经过将近一个世纪之后,再来重新看待这次改革,有望能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 一、改革产生的背景 要正确认识20世纪初年川边藏区改革的意义,首先需要了解改革产生的背景。虽然这次改革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但为了巩固国防,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西南边疆的侵略,维护祖国在西藏的主权则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连接四川内地与西藏的川边藏区,地广数千里,山岭连绵,重峰叠嶂,大部分地区是荒芜的砂地和岩石,冬季气候酷寒,大雪冰封,寸草全无,人口稀少,道路荒僻,往往一二日的路程荒无人烟。川藏地区社会制度相当落后,长期处于土司封建割据状态,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牧场,为土司、头人、喇嘛寺所占有,生产极为落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自打箭炉而外,以至里塘,地塞雪草,遇陆地,只产青稞,更无水田可以种稻。清政府长期认为此地是所谓不毛之地,故并不重视对这里的经营、开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英、俄对西藏虎视眈眈,交替侵略和争夺,不仅造成了西藏出现严重的危机,也造成了川边藏区不稳定。四川与西藏土地相毗连,唇齿相依,西藏安危与四川息息相关。“英俄交窥藏地,蓄意已久,”“西藏久隶版图,远控藩部,近障川疆,形势最关紧要。近年英俄交相窥伺,情形岌岌可危。”“以四川而言,西藏直谓之四川之一部分,”因而“西藏之关系于中国前途固非浅鲜,关系中国者即先关系四川前途。”“英、俄之出西藏也,其眼光先注射我蜀,其争点将丛积我蜀,故经营西藏直谓之经营四川也。”欲取蜀,“必先收取藏卫。藏卫得,而坦然入蜀,居高扼险,”四川也就失去屏障,侵略者即可长驱直入。因此,西藏危机使清统治者感到必须加强对川藏的经营,以四川的人力、物力来应援西藏,进而经营西藏,以挽危局。故保全四川,进而保全西藏成为这次改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川边藏区改革的直接导火线是“巴塘事变”。1903年清政府决定派官员督办川边,在巴塘招民屯田,以巴塘粮员吴锡珍为垦务委员,在巴塘开辟垦场,此为川边屯垦之始。1904年,清廷委任四川龙绵茂道候补道员凤全为帮办驻藏大臣,加副都统衔。凤全到巴塘后,即强制实行改革,遭到抵制。藏民在喇嘛、土司、头人的带领下,围攻凤全于土司寨,并在凤全撒退途中途埋伏,杀死凤全及随行人员。 “巴塘事变”的消息传到成都,川督锡良即派赵尔丰率军到川边后,督师亲剿,平七村沟、克桑披寺、攻占里塘,尽殊乱者,杀人无算,终于戡定动乱。在平乱的过程中,赵尔丰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对顽固抵抗者,则坚决镇压;而对愿意服从清廷统治的地方势力,则予以安抚,如德格土司多吉僧格表示愿意交出土地接受清廷的策封,赵尔丰即奏请清廷授以宣抚司之职,从而对其它土司归顺起了示范作用。 巴塘事变虽平,但隐患仍伏,为加强对川边藏区的管理和经营,川督锡良、成都将军绰哈布建议清廷设置川滇边务大臣,“驻扎巴塘练兵,以为西藏声援,整理后方为后盾。川、滇、边、藏声气相通,联为一致,一劳永逸,此西南之计也。”清廷同意所奏,委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 赵尔丰是一个非常干练的封建官吏,较有远见。赵尔丰在此之前,即对治理川边藏区有相当的见识,曾提出平康三策:1.“首将腹地三边之倮夷,收入版图,设官治理。三边地皆倮倮,界连越西、宁远诸番夷,山居野处,向无酋长,时出劫掠,边民苦之。然地多宝藏,产药材尤富,三边即定,则越西、宁远亦可次第设治,一道同风。”2.“改康地为行省,改土归流,设置郡县,以丹达为界,扩充疆宇,以保西陲。”3.“首宜改造康地,广兴教化实业,内固蜀省,外拊藏疆,迨势达拉萨,藏卫尽入掌握,然后移川督于巴塘,而于四川、拉萨各设巡抚,仿东三省之例,设置西三省总督,籍以杜英人之觊觎,兼治达赖之外附。”赵尔丰进驻川边后,对治理川边的看法更进了一步,提出了经边“六事”:屯垦、练兵、设官、兴学、通商、开矿。此六事较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成为其后川边改革的主要内容。清政府对赵尔丰所提出的改革主张基本赞同,拨银100万两作为边务开办经费,此后,川边改革逐渐展开。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