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20世纪初年川边藏区政治经济文化改革述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何一民 参加讨论

在招民垦荒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如“委员办理不善,纷纷潜逃,款项虚糜,可胜浩叹。”另外垦民从关内招来,“片土未开,而川资先已不赀”。因而赵尔丰“莫如就边徼之游民,耕边徼之旷地,公费既省,犹隐寓弭盗之方”。如让游民从事于农,“是旷土发一生机,即游民添一生计,即有恒产,岂无恒心,转莠为良,道诚易易。”
    为发展垦务,办垦各县都设有监垦所,由监工委员主持其事,管理垦民开垦事务,各县委员有督垦之责,并以开垦务的优劣作为考核黜的依据。赵尔丰实施屯垦政策后,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川边藏区的农业耕地增加了2万多亩,对川边藏区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4.引进先进农具和技术,兴修水利。
    在鼓励和发展屯垦的同时,赵尔丰还较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良,对推广内地先进农具、引进优质农作物、兴修农田水利、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研等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由于川边藏区农业技术落后,赵尔丰聘请了日本农业技术师池田、小岛两人到川边藏区指导垦务。他还令人从内地购回铁质农具进行耕种,并令工匠按其样式仿造,广泛推广使用,供百姓开荒时无偿使用,规定“凡有百姓开荒者,均准借用,损坏不令赔偿。”赵尔丰还令人从四川内地引进稻、麦、芥子、洋芋、高梁、油菜、蔬菜和经济作物等数十种优良品种,在川边藏区试验栽培,其后又在巴塘设农民试验场,派汉族农民改良稻田、教种马铃薯、玉蜀、黍、大豆、黄豆、油菜,以及蔬菜等,对藏族农民传授种植和加工技术。邓科农事试验场成立后,即令各保正送藏族学徒到试验场学习各种种植技术;并在所辖五路设立农事改良分所。另外,石渠、稻城、贡噶岭也先后设有农事试验场、农牧研究会,改良农牧方法。邓科设立了畜牧学校,从国内外引进马牛羊良种,“由上海购荷兰奶牛八头,澳洲奶羊二十四只及陕西壮驴鬃马数匹于此传种。”川边野生植物丰富,可资利用度高,如河口(今雅江)即设立养蚕局,指导群众用野桑育蚕。关外学务局也设立蚕桑学堂,召收藏族青年女子学习养蚕。鸡贡、察隅一带野生漆树、构树较多,驻防军队即利用此割漆、造纸。在发展农田水利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另外在巴塘地区制成适合吸水灌溉高岸山地的筒车;在察隅制成水碓,用以加工粮食,并向民间推广。通过采取以上各种措施,川边藏区的农牧业逐渐改变了原始生产状态,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生产技术和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赵尔丰所采取的鼓励开荒屯垦,化兵为民,准许携家屯垦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促使内地移民和屯垦的军士能以土为家,积极经营,对开发川边起了推动作用。另外从政治行政的角度考察,经过改土归流和以上改革,从行政管理到税收体制,基本上和内地划一,既便于统一和强化施政,又能根据民族地区的特点而予以适当的照顾,既限制了不利于川边藏区发展的土司和喇嘛的诸种特权,又并非内外无别,强求一律。由于鼓励垦荒发展农业,采取了若干有力的措施,生产得到发展,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据统计,宣统元年,在巴塘、三坝、乡城、盐井、河口、稻城七处,仅田赋一项就收入51992两银,支出员司、夫役、薪费银17014两后,尚余34978两,较前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5.发展实业,振兴商务。
    川边藏区的经济十分落后,为了改变此现状,赵尔丰除了发展农牧业经济外,还重视发展工矿业,他认为“振兴地方,首在倡实业”,于是先后派人到上海、天津、汉口、印度、日本等地考察实业,了解“振兴商业系如何下手,何等商业与边地相宜,以便招商开办。”1908年,赵尔丰拨银2.4万两在条件较好的巴塘设立了制革厂,从日本购回制革机器,并选派藏族青年30名到成都学习制革技术。这是川边藏族青年第一次有组织地派人到内地学习生产技术;次年该厂建成投产,由成都选派工匠到厂传授制革技术,每名工匠须教学徒4-5名;该厂产品于1910年送南洋劝业会陈列展览,各种皮革都得超等奖,所制军用靴得银牌一枚。其后在巴塘又成立了印刷厂;并在巴塘发展制陶业,推广新的制陶技术,聘请硕般多藏族陶工泽日大吉到巴塘传授制陶技术,招收附近官话堂的家境贫寒学生一面坚持原有课程学习,一面学习制陶技术,六个月为一期,并实习两月;“如此办理,不特陶业可以大兴,公家无甚耗损,孤寒子弟得一技艺以谋生。”在稻城开办纸厂。濒临澜沧江的盐井县盛产井盐,有盐井30余口,但采盐制盐技术和方法落后,赵尔丰派人在此设局,试验用新法采、制盐,以提高生产效率。
    川边藏区盛产金砂,发展潜力甚大,赵尔丰先后聘请外国技师和曾在美国留学的刘轼轮为关外矿务工程师,进行勘探。后制订开办金厂章程,由藏汉商人集资,申请在一定地段设厂开采,每15人为1棚,自开挖之日起,每棚每月缴纳课金四钱,棚数不限,以6个月为1期,到期再行申请。每年可征收课金黄金百余两作为边务经费。宣统元年赵尔丰派营勇在德格扩络垛开办金厂,招收附近藏民到厂学习挖淘砂金的技术,并给以口食,学得技术后,自备口食开挖,所得砂金按照市价售给金厂,“不准在外偷卖,委员皆照市合价,亦不准短价收买。总期尔等获利,可以养家口,可以有余存。”另外在同普设立官办铜矿铜厂,大规模开采铜矿,炼铜厂设在城西五里之外的草场,厂可容数百人,分工提炼。从厂到矿约15里,地形平坦,修为马路,用上海运货之人力板车,极为灵便。另又在宁静、察隅开采银矿和硫磺。川边藏区出产多种珍贵药物,赵尔丰命名县设“官药局”,收购当地丰富的药材,或制药出售,或运往内地销售。
    川边藏区由于交通不便,商品经济极不发展,商业贸易也较落后。1893年,中英签订《藏印续约》规定,俟百货免税5年后,允许印度茶叶入藏,其后印茶入藏和川边藏区,贱价销售,对川茶冲击很大。盛产于雅安、天全、名山、荥经等地的川茶向来行销川边,受到藏民的欢迎。在印茶的倾销下,川商为了获利,竟渗杂伪物,以致信誉下降,销量锐减。1908年重订《藏印通商章程》,印茶更加畅销,占领主要市场。赵尔丰为了抵制印茶倾销,振兴川边与内地的商务,一方面打破成例,允许茶种入藏布种;另一方面与川省盐茶、劝业两道咨商发起组织边茶公司,“专为振兴茶务,改良制造,讲求种植,保存利权而设。纯以商力组织,官任保护,名为‘商办边茶股份有限公司’,一切规程,均遵商律办理。”边茶公司在雅州城内设立总号,并在打箭炉及南路之里塘、巴塘、昌都,北路之界姑五处设售茶分号。其制造处设于邛州、天全、荥经、名山等州县。转运处设于清溪县属之泥头汛。采配处设于嘉定府属之犍为、峨、叙州府属之宜宾等县。边茶公司总股本为银50万两,以100两作为1股,共5000股,由雅属产茶各县的茶商及其他绅商集资认股,如认股至10股者有1议决权、选举权;认至50股者有被选举权。公司对边茶的产、运、销进行统一的经营管理,并制定多种规定,不准掺假,保证质量,减轻税捐、脚力,降低成本,以提高同印度茶叶的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