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析清代考据学中以子证经、史的方法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刘仲华 参加讨论

考据学以经、史为主要研究对象。清儒考证经、史首先从音韵、训诂入手,重视字的音形义,重视名物制度的考释,重视三代史实的考辨。清代考据学在方法上不但重视本证,还特别重视他证和旁证。而对于六经来讲,只有先秦子书与其时代相当,也惟有其时代相当,因此子书在字的音形义上,在所涉及的名物制度上,在所记载的史实上,与六经中的内容有更多可以相互比照的地方。正是由于先秦子书与六经有许多这样的关联之处,所以清儒在治汉学时特别重视运用以子证经、史的方法。正如罗焌所说:“以古诸子书,关联经传,可以佐证事实,可以校订脱讹,可以旁通音训。故乾嘉以还学者,皆留意子书,用为治经之功。”(注:罗焌《诸子学述》,岳麓出版社1995年版。)
    一、考据方法的完善
    清代考据学非常重视博学兼采,无论吴派、皖派,还是扬州学派,在治学时虽然侧重不同,但是都兼及经史子集。考据学的先驱顾炎武便主张博学于文,多学而识。他对诸子百家学就颇为重视,他说:“子书自孟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注:《日知录》卷一九《著书之难》,《立言不为一时》。)顾炎武对能立一家之言的先秦子书颇为欣赏,并特别强调立言的重要,他说:“有其识者不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然则开物之功,立言之用,其可少哉!”(注:《日知录》卷一九《著书之难》,《立言不为一时》。)乾嘉学者更是以博学为先。如惠栋,博览群书,“著书之暇,取诸子百家凡象纬、舆地、六书、训诂、方言、风俗、姓氏、谱牒、金石文字、算术、历律之学有足翼经传、发明注疏者,随笔摘记,莫不穷源竟委,曲证旁通,以为后学津梁。”(注:惠栋《松崖笔记》翁广平序。)乾嘉学者大都主张博学通贯,多闻多识,对诸子百家的涉猎即是其中之一。这种博涉兼采的学风是明末以来古学风气的继续和发展,当然,乾嘉学者的博学兼采与明清之际的博学风气已经有所区别,如果说明清之际多注重思想的融会贯通,那么乾嘉时期更注重方法上的广泛涉猎。具体在涉及先秦诸子时,明清之际多张扬“经子平等”、“各周于用”(注:傅山反对儒学独尊,更反对将诸子学说斥为异端,他说:“经子之争亦末矣。只因儒者知六经之名,遂以为子不如经之尊,习见之弊可知。”见《霜红龛集》卷三八。李贽认为诸子学说“要皆有一定之学术,非苟苟者”,而且“各周于用,总足办事”。见《焚书·孔明为后主写申韩管子六韬》。)等具有理性批判的思想,而乾嘉时期对诸子的涉猎则主要表现为在以子证经中的运用。
    乾嘉考据学还特别重视实事求是、无征不信的求证方法,凡立一义,必广征博引,而且以古为尚。求证时不但要有本证,而且注重他证或旁证。顾炎武在《音论》中说:“列本证、旁证二条。本证者,诗自相证也。旁证者,采自他书也。”(注:《音论》,见《音学五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顾炎武所开创的这种研究法为后世乾嘉诸儒所继承。王引之论钱大昕时说:“古之治经与史者,每博求之方言、地志、律象、度数,证之诸子、传记以发其旨。自讲章时艺盛行,兹学不传久矣。国初诸儒起而振之,若昆山顾氏、宣城梅氏、太原阎氏、婺源江氏、元和惠氏,其学皆实事求是。”(注:王引之《王文简公文集》卷四《詹事府少詹事钱先生神道碑铭》。)正如王引之所言,清代考据学家在研治经史时,莫不博求广证,“证之诸子”,“以发其旨”。焦循也大力提倡考据学以诸经为宗,博引诸子百家等各种学说为旁证,他说:“经学者,以经文为主,以百家子史、天文术算、阴阳五行、六书七音等为之辅,汇而通之,析而辨之,求其训诂,核其制度,明其道义。”(注:焦循《雕菰楼集》卷八《辨学》。)在考据学这种博征庞引方法的指导下,先秦诸子以其时代与六经的相近而倍受关注。
    治学兼及诸子百家,并不是清儒独有的特色,历代大学者多有此称。而且利用先秦诸子考证经、史的做法,也并非肇始于清代考据学。但用清代考据学形成以前,以子证经史并没有成为一种系统的考证法,而且利用者也不广泛。清代则不同,从清初顾炎武到清末俞樾,清儒在考证经史中都非常注重利用先秦诸子材料。以至于清末学者明确提出了“以子证经”的方法。张之洞在《輶轩语》中说:“读子为通经。”并自注:“以子证经,汉王仲任已发此义。”又进一步说:“子有益于经者三:一证佐事实;一证补诸经伪文、佚文;一兼通古训、古音韵。”(注:《輶轩语》一,见《张之洞全集》第十二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藏书家叶德辉在总结证经的方法时说“经有六证”,其中之一便是“以子证经”。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以子证经,诸子皆六艺之支流,其学多于七十子。周秦两汉九流分驰,诸儒往往摭其书之遗言,以发明诸经之古学。今试举其书论之……《韩非子》、《淮南子》为《春秋左氏》义,《白虎通德论》为《春秋》礼义,《荀子》、蔡邕《独断》为《礼》义。此其彰明较著者。至《墨子》有《古尚书》、有《百国春秋》,《管子》有《周礼》遗法,《淮南子》有九师《易》义,是又在读者善为沟通,而无用其比较已。”(注:徐珂编《清稗类钞》第八册,“经术类”,“经有六证”。)张之洞、叶德辉的总结可以说是清儒考证方法的直接提炼。
    清代考据学中以子证经、史方法的形成,有一个重要的缘起,即求六经之本旨。清儒以恢复六经之本原为务,而要求得孔孟真解,就必须剔除前人的妄解与附会。先是弃明而复宋、唐,接着又越唐、宋而求之于汉、魏,后来又进一步,而求之于先秦。可以说,清儒在解经中选取材料的倾向是以古为尚的,正如胡承珙所言:“以秦人而视三代,犹邑人也;以汉视秦,则州人矣,然则较唐宋以后,不啻其在数千里之外者,则州人犹为近之。是故篇章大义,风喻微言,《传》之于《经》,《笺》之于《传》,离合之间,同异之际,求而不得当,则证之他经,又不得则证之以秦汉古书,往往有晻然合符、涣然冰释者。”(注:胡承珙《求是堂文集》卷三《答陈硕甫明经书》。)又如俞樾说:“西汉经师之绪论,已可宝贵,况又在其前欤?”(注:《诸子平议·序》。)在这种追求本原的观念下,清儒以恢复古训、古音为务,而要求得古训、古音,单单利用经传本身是不够的。先秦子书与六经在形成的时间上最为接近,在所涉及的内容上也多有关联。所以,清儒在利用经传的本证之余,特别重视使用以子证经、史的旁证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