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析清代考据学中以子证经、史的方法(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刘仲华 参加讨论

二、子与经、史
    先秦诸子与六经、三代历史的密切关联是清儒进行以子证经、史的前提和基础。诸子与六经主要两个方面的联系:其一,诸子百家多称述六经。《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注:《庄子·天下篇》。)比如《荀子》,兼通六艺,尤其长于《诗》、《礼》、《春秋》,书中引用六经,处处可见。又如《墨子》,其学与儒家并称显学,而且对儒家多有攻击,其中引用《诗》、《书》以证明其学说的地方也非常多。除了诸子引用六经以外,也有不少子书的内容被纳入经书。如,道家伊尹所作之《伊训》、《肆命》、《徂后》、《太甲》三篇、《咸有一德》,都编入《商书》。墨家尹佚所作的《洛诰》则编入《周书》。荀子所作的《礼论》、《劝学》、《宥坐》则载入《大戴礼记》等。正如江瑔所言:“子中有经,经中亦有子。”(注:江瑔:《读子卮言》,第三章“论诸子与经史集相通”,商务出版社1928年版。)其二,诸子思想与六经主旨多有相辅相成之处。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今异家者,各推所长,穷知究虑,以明其指。虽有蔽短,合其要归,亦六经之支与流裔。”(注:《汉书·艺文志》。)诸子乃六经之羽翼的观念在两汉以后非常普遍。明末人胡应麟说:“百家之学,亡弗本于经也。”(注:《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八《华阳博议》。)清初黄宗羲也说:“古今诸子百家,言人人殊,亦必依傍圣门之一知半解而后得成说,何曾出此范围。”(注:《南雷文定》卷七《孟子师说》。)章学诚进一步发挥了这种思想,他说:“战国之文,其源皆出于六艺。何谓也?曰:道体无所不该,六艺足以尽之。诸子之为书,其持之有故而言之成理者,必有得于道体之一端,而后乃能恣肆其说,以成一家之言也。所谓一端者,无非六艺之所该,故推之而皆得其所本,非谓诸子果能服六艺之教,而出辞必衷于是也。《老子》说本阴阳,《庄》、《列》寓言、假象,《易》教也。邹衍侈谈天地,关尹推衍无行,《书》教也。纵横辞命,出使专对,《诗》教也。管、商法制,义存政典,《礼》教也。申、韩刑名,旨归赏罚,《春秋》教也。其他杨、墨之言,孙、吴之术,辨其源委,挹其旨趣,九流之所分部,七录之所叙论,皆于物曲人官得其一致,而不自知为六典之遗也。”(注:《文史通义》诗教上。)在章学诚看来,诸子九流的主旨都可归于六经之说。这种诸子合乎经义的观念,也为清儒援用子书求证经义提供了可能。清末考据学家俞樾也说:“圣人之道,具在六经,而周秦诸子之书,亦各有所得。虽以申、韩之刻薄,庄、列之怪诞,要各本其心之所独得者而著之书,非如后人剽窃陈言,一倡百和者也。且其书往往可以考证经义,不必称引其文,而古言古义居然可见。故读《庄子·人世间篇》曰:‘大枝折,小枝泄。’泄即抴之假字,谓牵引也,而《诗·七月篇》‘以伐远扬,掎彼女桑’之义见矣。读《管子·大匡篇》曰:‘臣禄齐国之政’,而知《尚书》今文家说大麓,古有此说。读《商子·禁使篇》曰:‘驺虞以乡监’,而知鲁、韩诗说以驺虞为掌鸟兽官,以古义也。读《吕氏春秋·音律篇》曰:‘固天闭地,阳气且泄’,而知《月令》‘以固而闭,地气沮泄’之文,有夺误也。凡此之类,皆秦火以前,六经旧说,孤文只字,寻绎无穷。乌呼!西汉经师之绪论,已可宝贵,况又在其前欤?”(注:《诸子平议·序》。)俞樾是清末考据学大师,他的见解代表了清儒的共识。
    至于子与史,主要表现在:先秦诸子多言三代古史。史,作为书籍的一种独立分类,晚出于经、子。《汉书·艺文志》尚无史类,而将《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等书列六艺。先秦诸子或言三皇,或言五帝,或言春秋战国之事。而诸子书称述古史,“或以证成其学说,或仅论定其是非,不必如史书之标举岁时,详记本末”(注:罗焌《诸子学述》,第97页。)。所以,诸子书中所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内容,往往与《左传》、《国语》的记载有不同,至于诸子书所言三代的传说古史与六经所言,更是大不相同。但是,诸子言史的事实是可以肯定的。司马迁作《史记》,便有不少地方征引诸子书以为确证,他还说:“吕不韦者,秦庄襄王相。亦上观古尚古,删拾《春秋》,集六国时事,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为《吕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司马迁不但征引诸子,而且肯定诸子书所言事实与《春秋》无异。胡应麟继承了子史互见的思想,并直接提出“众说子也而实史”(注:《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八《华阳博议》,卷十五《史学占毕》。)的说法,他在《史书占毕》中谈到三代历史时,说:“夫三代之书,其传于后世常寡,而三代之迹,其轶于上古常多,至圣贤大节,未有不具载于六经,而互见于子史者。”(注:《少室山房笔丛》卷三八《华阳博议》,卷十五《史学占毕》。)胡应麟明确指出,三代历史不但见于六经,而且互见于诸子。浙东史学大师章学诚对子与史的关系,也有不少精辟之见。他在六经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经、子、集皆与史相通,他说:“愚之所见,以为盈天地之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六经特圣人取此六种之史,以垂训耳。子、集诸家,其源皆出于史,末流忘所自出,自生分别,故于天地之间,别为一种不可收拾、不可部次之物,不得不分为四种门户矣。”(注:《文史通义·报孙渊如书》。)章学诚反对“离事而言理”,因此,他不仅认为六经皆史,而且其他子书甚至文集,都可以作为史来对待。诸子不仅来源于史,而且“诸子之书,多周官之旧典”(注:《文史通义·外篇·立官有本》。)。“虽曰诸子家言,实亦史之流别。”(注:《章氏遗书·史考释例》。)章学诚在编修《史籍考》的类例中,还特别强调要选录子书,他说:“诸子之书,多与史部相为表里。如周官典法,多见于《管子》、《吕览》,列国琐事,多见于《晏子》、《韩非》。”(注:《章氏遗书·论修史籍考要略》。)此外,他还说:“子部列有类家,而会要典故之书,其例实通于史。法家之有律令,兵家之有武备,说家之有闻见,谱录之有名数,是子部之通于史者什之九也。”(注:《章氏遗书·史考释例》。)章学诚这种诸子皆史的观念,与其六经皆史的提法一样,不仅对史学理论有新的贡献,而且对子书也有了新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