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长江中游家族财产习俗制度述论(6)
三、婚姻与财产习俗制度 (1)婚姻与财产关系。《礼记》昏义中说:“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婚姻以男性的传宗接代为目的,艰于子嗣者可多次婚娶,常宁县“惟男子因原配或继配不育,以致多娶妻室者,尚属易见之事”。(注:《道县风俗调查表》(1948年),《常宁县风俗调查汇编》(1948年),湖南省档案馆33-1-270卷。)婚姻为产生宗祧继承人的正常途径,多数地区婚生子有嗣子权,而非婚生子不具有亲子地位,“长沙、湘潭、衡山、湘乡、攸县、湘阴、宝庆县属各族于修谱时对私生子不特严禁,且特设规条,遇有此等事端,族众公同议处,而当事人缘有此种习惯,即知为己所私生,亦不敢认领”(注: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二),第1648页;1930年印本。),“赣南人民最重血统,凡乞养子不准入祠登谱,私生子亦然,较他处将养子、私生子列入附录或加特别标记者不同”。(注: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二),第1680页;1930年印本。) 婚姻有正式婚姻与非正式婚姻之别,正式婚姻不以财产为必要条件,非正式婚姻则多属买娶。但婚姻重财礼为社会普遍习俗,如赣南“民俗娶媳最重财礼,富厚之家无论已,即中产以下之家,多者恒需一二百元,少者亦需七八十元以上”。(注: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二),第1505页;1930年印本。)近代长江中游流行童养媳婚,在正式成婚之前,以草八字庚帖形成订婚关系,“凡娶童养媳各村均有之,或由煤人先向女家取得草八字交付男家,或彼此互换庚帖,均于过门抚养后即发生订婚之效力,至童养媳入门之仪式亦只叩拜祖宗而已”。(注: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二),第1501页;1930年印本。)童养媳未婚前并不与男家构成正式婚姻关系,而形成如同义父义女一样的恩养关系,萍乡童养媳“及长告知二姓戚族始成婚。先是男女以兄妹相呼,女称翁姑曰父母”。(注:《萍乡县志》(十卷,清同治十一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第1066页。)近代乡村社会以财礼、恩养关系束缚妇女,更加强了男子的家族中心地位。 在湖南各地,有富家以田地为嫁妆的习俗,如汉寿“凡富家女出阁除具备一切妆奁之外,尚有由父母指定某处田亩若干书立付约赠与其女带至男家者,俗谓之伴嫁田”(注: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二),第1506页;1930年印本。),近代湖南陪嫁习俗有所改革,醴陵“自政治革新,人皆知女子非有知识技能无以自立,在未嫁以前,即以其赔(陪)奁之资移作求学之用,结褵之日,崇朴黜华,富者亦力避铺张,或径割田宅为赠,一扫从前奢靡之习”。(注:《醴陵县志》(民国三十七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第497-498页。)陪嫁田地等习俗并不表示未婚女子对父家族有财产要求权,而只是以田地财货代表女子父家族身分,提高妇女在夫家的地位,女家“稍从简略,男家相诮让”。(注:《桂阳县志》(嘉庆二十二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第529页。)家族对女子出嫁有一定的干涉权,长江中游各地家族均严禁嫁人为妾,“瑞金县民间有女子不得嫁人为妾之风俗,如某族内女子有嫁人为妾者,视为最可耻之事,故各姓族谱内多载有凡系本姓女子不得嫁人为妾,则未成则令改嫁,如已成事则将该女父母宣告除名之谱规也”。(注:司法行政部编:《民商事习惯调查报告录》,(二),第1698页;1930年印本。) 婚姻正式成立以夫家族的告祖礼为准,礼制上称之为庙见成妇礼。此种“庙见”夫家族祖先的礼仪即表示女子得到夫家族祖先的认可,女子成为家族成员。告祖礼以“三月庙见礼”为原本,各地庙见礼不同,南昌县等地新年庙见成妇,较符合古人“三月庙见”的原意;(注:《南昌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第1053-1054页。)其它地区的告祖礼多为升堂庙见或三日庙见,常宁“本县结婚仍多遵行旧制,亲返入室后,即与新郎同在厅堂举行庙见礼,叩拜天地及祖宗”(注:《常宁县风俗调查汇编》(1948年),湖南省档案馆33-1-270卷。),江华县“事娘婆着花衣引新妇升堂与男人拜祖后并引入洞房”。(注:《江华县俗调查》(1948年),湖南省档案馆33-1-270卷。)各地行告祖礼的地点也有不同,吉安等地新娘进祠堂行庙见礼,“新娘彩舆直入宗祠,下舆后众宾即引郎至,并立而拜于堂上,是已庙见矣;又于逾时或翌晨,偕新郎入祠拜祖先及诸尊属”(注:《吉安县志》(民国三十年铅印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东卷,中),第1141页。),其行庙见礼地点也较符合古人“庙”的原意。其它地区多在家居庭堂举行,“今人家多无家庙可见,止称‘拜堂’,借曰‘见大小’”。(注:《孝感县志》(光绪八年刻本),《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中南卷,上),第326页。)近代少数地方出现新式婚姻礼仪,“近来乃有文明结婚或自由结婚,手续更称简便”(注:《江西省新建县风俗调查纲要》(1932年),二档:十二(6)全宗,18271卷。),但告祖仪式仍然不可缺少,萍乡“新式结婚,入堂对祖宗行三鞠躬礼,父母三鞠躬,宾客一鞠躬,仪式简单”。(注:《江西省萍乡县风俗调查纲要汇编》(1932年),二档:十二(6)全宗,18271卷。) 庙见告祖礼使女子成为夫家族的成员,其死后灵位应被夫家子孙奉祀,但“女子地位较男低,署名必须冠以夫姓”;(注:《湖南新田县风俗调查纲要》(1948年),湖南省档案馆33-1-270卷。)其服制也从属于丈夫,“女子在未出阁前,服与男子同,出嫁后,服与夫同”。(注:《新宁县风俗调查概况》(1948年),湖南省档案馆33-1-270卷。)并没有独立的财产权,道县女子地位“略低于男子,不能操财产权”。(注:《道县风俗调查表》,湖南省档案馆33-1-270卷。) 只有在父家长去世后,主持门户的孀妇才具有一定的财产权。但孀妇并不具有宗祧继承权,不能继承财产,家庭财产仍然由男性子孙继承,孀妇的财产权类似于财产监护权。如孀妇出卖土地,必须以自己与儿子的共同名义,在黄冈《刘氏宗谱》所载的孀妇出卖土地的卖契中均可见此惯例,“立大卖约人刘王氏同男际尉”,“立大卖约人刘詹氏同男兆云”。(注:黄冈《刘氏宗谱》,卷首,附近祭产契约,1939年印本。)而且孀妇出卖土地还必须征得公爹的同意或亲族的同意,“寡妇也可以出卖土地,但她必须取得她公爹的同意,土地买卖才被承认为有效”。(注:《英国皇家亚洲学会中国分会会报》,卷二十三,1889年,上海,转引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第58-59页,三联书店1957年版。)孀妇财产权必须受到亲族的控制,并未能享有与男子一样的财产处分权。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