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初,洛阳河南府的两个附郭县,一曰河南县,管4乡54坊;一曰洛阳县,管3乡43坊。两县中去掉所属乡村,共有93坊,大体上反映了西京坊制的恢复情况。[7](卷三)北宋中期,西京有坊120,其中88个隶河南县,32个隶洛阳县。这些坊的形成,“自唐末五代,鞠为荆棘,复约依旧地列坊云”。由于洛阳城池广大,短时期的建设是不可能填满的,直到皇祐二年(1050年),张奎知河南府事,感到“坊久无榜”,“命布列之”,[1]“按唐街陌,分榜诸坊”。[8](卷三十二)从这些记载中可知,许多坊的建立或者说恢复,是大体上“约依”唐朝的街巷来划分诸坊的,至于坊的榜额,是到北宋建立90年后,才统一制定出来。 关于隋唐时期洛阳的“市”,至宋而逐步消失。如隋之丰都市,唐改曰南市。原占二坊之地,至贞观九年(935年)即占半坊,另一半名通利坊。唐末大乱后,张全义治洛阳,将南市改为临时的河南府治所在地,使南市与通利坊成为南北二城的居民区了,宋朝不可能在这里恢复那种坊市分离的“市”,只能一沿其旧。宋时洛阳的时泰坊,本为隋之通远市,周六里,这个市南临洛水,后亦废掉,唐显庆中旧市改坊,宋亦名大同坊。宋代洛阳有北市坊,本邻德坊地,唐显庆中创为北市,后废市改坊,包括邻德坊在内,原均为北市,到五代时,市的面积已大大缩小,尽管后唐时还在北市行刑,[3](卷四十)保留有北市之名,实际上很快就被官僚建宅与设置寺院而报废了,至宋而为应天院廨院。[1] 由上可知,从唐末到北宋,洛阳原来的专门“市”已不见提及,都划成坊,增加了建筑,成了居民区。这个史实说明,宋代的洛阳城内已是由原来的坊市分离制,嬗变成新的坊市合一制,坊中居民面街而居,沿街成市,这是洛阳城市演进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二三城垣墙与皇宫 根据《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记载,宋代洛阳有宫城、皇城与京城(外城)三重,均为沿袭隋唐城而来,但周长略有不同。 宫城,周长九里三百步,座落在京城之西北。隋时,旧名紫微城,唐代相因,周长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高四丈八尺(注:关于唐洛阳宫城长度,《旧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作“城东西四里一百八十步,南北二里一十五步,共合十三里三十步”。《新唐书》卷三十八《地理志》作“周长四千九百二十一步,其崇四丈八尺,长度合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二者所记宫城周长,均与宋不同,可见宋洛阳宫城可能有所缩小。所以《河南志》在《宋城阕古蹟》部分记载:“宫城,周九里三百步。”注文说:“疑西与北经损减。”这是正确的。)。宋宫城南面三门,中曰五凤楼,东曰兴教,西曰光政;东面一门曰苍龙,西面一门曰金虎,北面一门曰拱宸,宫城东西有夹城,各三里余,东二门,南曰宾曜,北曰启明;西二门,南曰金曜,北曰乾通。 关于五凤楼,历经沧桑,很能反映出唐末五代时期宫城的一些变化。唐时兴建的五凤楼,在唐末已经不复存在,朱温迫唐昭宗东迁洛阳时,命罗绍威等重修五凤楼、朝元殿。“巨木良匠非当时所有,倏架于地,泝流西立于旧址之上,张设绨绣,皆有副焉。”[3](卷十四)《新五代史·罗绍威》亦记载:“绍威取魏良材为五凤楼、朝元殿,浮河而上,立之京师。”罗绍威时为魏博节度使,实力雄厚,拥有一批能工巧匠,才能完成洛阳宫城的部分修建任务。 洛阳宫城之建筑,在唐末五代之时,相对来说破坏较少,所以朱温建梁后长期居住在这里,后唐又略加修复。宋开宝八年(975年)之时,为迎接太祖西幸,在这年十月至次年春曾大修一次,由庄宅使王仁珪与知河南府焦继勋督役,修葺之后,“宫室壮丽”,使宋太祖非常满意。[9](卷十七)当时的洛阳皇宫,共有9990余区,[9](卷十六)比开封宫城建筑为多。宫城内有一夹城,夹城内及夹城北为军营区,皆左右禁军所处。北宋中期,由于宫阙长期失修,“岁久摧圮”,令河南知府张奎“大加兴葺”。[8](卷三百二十四)景德二年(1005年)八月,真宗将到巩县朝谒诸陵,下诏西京八作司修葺大内及诸司舍。[10](方域一之二十四)至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时,京西转运司言,西京大内损坏屋宇,少4000余间,要求在次年春季修理时,“每二间拆创修之数一间”。[10](方域一之二十四)可以说,在宋哲宗以前,西京宫城内之建筑,基本上是因袭旧制,或稍修葺,而无创建,甚或损坏严重,而无力增修。这里原来的宫殿群体规模大,而皇帝则很少到洛阳去,久而久之,也无心修理,才出现把旧房二折一的修葺办法,这样使宫城建筑日益缩小。直到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准备谒陵,才令京西转运使宋昪“治宫城,广袤十六里,创廊屋四百四十间,费不可胜”。[8](卷三百五十六)又,《宋史》卷八十五《地理志》记载,这次创修大内,“合屋数千间,尽以真漆为饰,工役甚大,为费不赀”。髹漆之时,“须骨灰为地,科买督迫,灰价日增,一升至数千”。兽骨不足,“至灰以人骨为胎,斤值数千”。洛阳城外四郊20里内之古冢,“凡衣冠垄兆,大抵遭暴掘”。[8](卷三百五十六)由此可知,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曾对洛阳皇宫进行过一次大修,城垣扩大到16里,超过了前代。同时,新创了廊房数百间,使宫城之建筑又达数千间,而且髹漆装饰也比过去讲究。从史籍来看,为髹饰建筑,乃至大发古墓,使地下文物遭到了一次浩劫,损失是相当严重的。 洛阳宫城建筑如何,作为宋代城市发展史来讲并不太重要,可是作为洛阳市本身而言,则应当重视,这是它作为陪都的必要条件。它建设的好坏,说明宋廷对洛阳的重视程度,又是必须加以论述的。 洛阳皇城,周长十八里二百五十八步,[8](卷八十五)隋唐曰太微城,亦号南城,高三丈七尺,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皇城周长为四千九百三十步,应合十三里二百五十步,似较宋皇城为小(注:《河南志》云:“皇城,宫城之外夹城也,周八十里二百五十八步……”显误,因皇城在京城之内,京城周长才五十二里有余。)。皇城为宫城之外夹城,当然亦座落在京城之西北。南面三门:中曰端门,东西曰左右掖门。东一门曰宣仁。西三门:南曰丽景,与金曜相直,中曰开化,与乾通相直;北曰应福。“内皆诸司处之”。[8](卷八十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