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刚刚,受田二十九亩(纳草)□束 (中略) 2.梁盈盈受田五十亩掉逍三十亩纳草三束 3.索清子受田一顷一十二亩纳草六十七束 4.梁德子受田六十七亩掉逍二十亩纳草十二束 5.□□良受田六十四亩掉逍二十亩纳草□□束 (后缺)此卷文书书写形式与《官布籍》、《地子历》相似,纳草人均注明了受田数,应是归义军时期的一份《纳草历》残卷。由索清子户司算出每亩所纳约0.6束。若从此残卷中登录的人户纳草量来看, 归义军时期的百姓税负担并不太重。梁盈盈“受田五十四亩,掉逍三十亩,纳草三束”,所纳数量极少;又如梁德子“六十七亩地,掉逍二十亩,共纳草十二束”,纳草也不太多。因资料有限,无法确算出每亩所纳草量。 唐代纳草,主要提供驿马饲料之用,也用于营窖(亦作军马饲料)及燃烧,有时也作祭祀用品。[18]敦煌所纳草料主要用作归义军官府的牧群饲料。晚唐五代,畜牧业与农业共同构成了敦煌的经济基础,维系了归义军政权的生存发展,每年春秋,官府的各类畜牧群都在敦煌周围草场放牧,隆冬草枯季节,畜群则需要由这些百姓所纳草粮喂养。归义军政权专门设草场司、马院来管理和存放这些草料。 这些草料还用作燃烧之用,归义军政权将其与柴合称为官柴草,并设柴场司负责枝柴的征纳和支用。S.3728《乙卯年(955年)二、 三月押衙知柴场司安祐成状并判凭》。[20] 1.柴场司 2.伏以今月廿三日马群赛神付设柽剌三束,二十四日于阗使 3.赛神付设司柴一束,马院看工匠设司柴一束 (后略) 判文中将枝柴与柽剌互用,可见柽剌是作为燃料用的。柽即柽柳,今称红柳,敦煌盛产,剌即白剌,系烧火用草,至今敦煌郊外仍然生长。[21]柽剌除作烧柴外,还可用作修烽燧及设烽燃火之用。由于敦煌农业主要以人工沟渠灌溉为主,柽剌又经常用来充作修渠口、水闸的材料。P.5032《甲申年(984年)二月廿日渠人转帖》载:[22](前略) 4.上件渠人,今缘水资逼近,切要通底河口,人各锹鑺一 5.事,白剌三束,枝西东(掘)一茎,帖至今月廿三日卯时于票子口取齐 (后略)可见,柽剌还是主要的修渠材料。 柽剌类枝草的诸多用途,使其消耗量较大,因而需求量也相应提高。故归义军政权将柴草与地子、官布并列,视为地亩税的赋税大例,是人户必须承担的输纳义务。P.3418背《唐沙州诸乡欠枝夫人户名目》载:[23](前缺) 1.┌───┐ 全欠枝夫人户名目: └───┘ 2.曹留住欠枝七束半,张只晟欠枝七束半,阴悉力欠枝九束 3.罗觉子欠枝七束,阴员子欠枝三束,令狐丑丑欠六束,梁奴子欠七束 文书前后残缺,记录了沙州各乡百姓欠枝数额及欠枝人名姓。其中有一些身份特殊的人物如“县丞阴再庆欠二十六束”,“大使(史)李弘谏欠二十五束”,“丞使憨子欠枝三束”,这些县丞,长使(史)、丞均属归义军政权的基层官吏。在欠枝夫中还有僧人,“张法律欠七束”,僧氾志渐欠四束”,“僧吴庆寂欠五束”,“僧石奴子欠十一束”,这些僧人均属全欠者,据其所欠数可知他们承担的纳枝量并不太高,但却昭示出僧人交纳枝柴的事实以及征纳对象的广泛性。 僧人陈纳地子、官柴草等地亩正税外,还承担官府的某些杂税,要支纳“红蓝”等物。дх。2168 《敦煌县孟受渠康章六等苽田粟田纳蓝历》载:[24] 1.庚子年六月庚子年六月辛丑年五月 2.孟受渠康章六苽田蓝一斗萨(薛)曹欠苽田蓝六升 孔残儿粟田蓝六 3.升阎丑奴粟田蓝五升索愿成苽田蓝一斗三界寺贺师苽田蓝五升 (后略)文书属归义军时期,记载了敦煌孟受渠等水渠上人户苽田、粟田纳蓝的情况。蓝即指红蓝花,可制作胭脂及染料,也可供药用,其籽为油料,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经济作物[25]。在敦煌这些红蓝花似乎一般间种于苽田、粟田里,种植面积不大。P.3396《十世纪诸渠人粟田历》[26]云,“安员信粟田南半亩”、“永安寺李阇梨田南一亩”,“龙法律南一亩”,此中“南”即“蓝”,种植比例一般为“中半”(一半)或一亩、半亩。僧人地亩中亦植此物,并向官纳税,引文中的李阇梨和龙法律的苽田、粟田均种“南一亩”,前引ⅡⅩ。2168《纳蓝历》中有“僧王住盈苽田蓝一斗”、 “僧赵不苟苽田蓝一斗”,《纳蓝历》中红蓝交纳最高限额为一斗。 敦煌苽田又可作菜田,在唐代这类土地一般不纳税,“相彼菜田,是称余地,旧不纳税,”但特殊情况下也见征“今则有征,事将利国,法焉循古”[27]。菜田等土地以纳“蓝”形式承担赋税,可算是敦煌地区的特殊项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