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晚唐五代敦煌僧侣免赋特权的进一步丧失(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敦煌研究》 苏金花 参加讨论

    两税法将租庸杂徭悉省,但“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说明两税法下仍然存在着力役的征发。晚唐五代,敦煌僧人既已丧失了免纳正纳的特权,是否又继续丧失了规避徭役的优待?
        唐代宗时已见寺院纳役。大历中,泗州州将勒令普光寺“知十驿,俾出财供乘传者”,后因僧伽普萨显灵[28],代宗敕中官马奉诚宣放其寺的“邮亭之役”。著名胡僧不空曾上书代宗,请求赐恩大兴善寺“放诸杂差科”[29]。但这些僧人一般并非亲身充役,实际是“俾出财供乘法者”,而且僧人所纳徭役一般是杂差科。并非基于人身力役等徭役形式。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未见寺院向官府纳资课代役,却有教团或寺院户或常住百姓向官府服役的记载[30]。
        由于敦煌僧人普遍拥有土地,因灌溉的需要,他们个人要承担一定的修渠义务,即河渠口作。敦煌百姓的“河渠口作”的力役可能是以渠社的形式征发的。[31]P.3214《壬午年(982 年)五月十五日渠人转帖》[32]载:
        1.(渠人)转帖索法律张法律张延住吴富员龙长盈
        2.已上渠人,今缘水次逼近,要通(底)河口,人各锹鑺
        3.一事,白刺一束,柽一束掘一茎服役(壮)夫,不
        4.用斯儿(厮儿),帖至,限今月十六日卯时于皆(阶)和口头取齐
        5.捉二人后到,决丈(杖)十一,全不来,官有重责,其帖各自
        6.示名递过者
        壬午年五月十五(日)王录事帖此转帖乃是渠社因为水次逼近,需要疏通河口,要求本社社人于期携带工具等物往渠上劳作的通知单,对于不参加渠作的人户“官有重责”,要处以一定经济或法律制裁。渠社中也有大量僧人存在并承担修渠任务,如文书中的索法律也是转帖所通知的人。但他们这样身份的人通常可派庄夫或厮儿代为上役。
        渠河口作,乃是因土地灌溉而产生的一种力役。其以“私社”形式征发的特点,说明了这种力役并非是官府基于人身的徭役,而是拥有土地者因使用官渠而必须承担的维修义务,不同于两税法下丁口力役的征派。
        那么,归义军时期的僧人是否服纳身役呢?据前文已知,烽子也是归义军政权的赋税大例。烽子是一种基于人身的徭役,属色役。就目前所见之敦煌文献还不曾有关于僧人烽子之役的记载。
        兵役,是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丁身徭役。寺院僧人作为方外之人是免服兵役的。历次毁佛运动,统治者裁汰僧尼,迫令还俗编入户籍,充服兵役,都说明僧人原不服兵役。唐武宗发动了历史上规模较大的灭佛运动,沙汰僧众,将其收入两税户,递归本贯,也说明唐代僧人本不服兵役。然在晚唐的敦煌,归义军军队中曾有僧人从军的事实,难道是敦煌僧人又丧失了免纳兵役的特权?
        P.3249背《将龙兴颜等队下名籍》[33]载:
        (前缺)
        1.僧曹道石海奴石德子张和毛曹兴兴马安六僧邓惠寂
        2.胡进改胡鹞子龙藏子曹□□曹的子李再荣吴流流曹孝义
        3.曹粪堆安晟子李重华僧李达
        4.将龙光颜队下二十三人龙海润马黑黑王屯屯(下略)这是咸通二年张议潮收复凉州一役后残余的士兵名籍[34]。其中登录了十六名僧兵。这批僧兵与张议潮本人和敦煌佛界有密切关系。张议潮自幼拜沙门为师入寺学习,受佛教影响颇深,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他以“清信佛弟子”的身份与僧界结成了亲密的关系。大中二年起兵反蕃时,佛教界给予他有力的支持,高级僧侣洪、悟真等人“从辕门,随军谋”参与筹划,普通僧众亦有入伍、随军征战者,为光复瓜沙等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归义军初期的这指批僧人身份的士兵,乃是特殊时期及军事武装的临时参加者,并非归义军的常备军,待敦煌政局及疆域稳定之后,僧兵就卸甲退役了,在以后的时期内便不再有僧人从军的记载。
        僧人从军并非归义军独创。唐初也曾出现过僧人武装。武德四年,少林寺武僧曾随秦王李世民平定洛阳王世充[35]。武德五年,突厥屡次侵边,为充实边防,唐政府“以马邑沙门雄情果敢,烽峃屡举,弗因之,太原地接武乡,兵戎是习,乃敕选二千余僧充兵两府”;[36]又武德七年,突厥举国入侵,京师戒严,高祖欲令僧法雅发京寺骁悍千僧充军伍御突厥,后因萧瑀及沙门智实谏阻而未实行[37]。可见征发僧兵并非常事。唐初发僧人充两府军伍是出于紧急状态的需要而临时征发,事缓则兵罢。唐前期的士兵由均田制下的农民充任,并不见僧人服纳兵役的记载。
        不论是唐初的僧兵,还是归义军初期的僧人从军,都是基于军事形势的紧急需要而临时组织,并非是对丁身兵役的征派。临时征发僧兵,反映了世俗政权对寺院僧人的控制进一步加强,以及僧侣政治地位的不断下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