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蒋介石与战时外交制度(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国档案》 陈雁 参加讨论

    1937年8月,国民党曾筹设“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但蒋介石考虑到中国尚未对日宣战,遂将该议搁置。9月17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第51次会议决议: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行使海陆空最高统帅权,并授权委员长对于党政统一指挥。据此,军事委员会成为具有大本营之实的最高指挥机关。(注:周美华编:《国民政府军政组织史料--军事委员会》,第1册,(台北)“国史馆”1996年印行,第8页。)1938年1月10日,在国防最高会议第42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修正《军事委员会组织大纲》,称“国民政府为战时统辖全国军民作战便利起见,特设军事委员会直隶国民政府,并授权委员长执行国民政府组织法第三条所规定之职权。”(注:《国民政府军政组织史料--军事委员会》,第1册,第78页。国民政府组织法第3条为:国民政府统率陆海空军。见:《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上册,第110页。)但是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身份成为国家之最高统帅,并未获得举国认同,只有通过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确认他为全党领袖,才能建立他在国民党党内的绝对权威。
        1938年3月29日,国民党于武汉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会上通过之《抗战建国纲领》总则规定:“全国抗战力量应在本党及蒋委员长领导之下,集中全力,奋励迈进。”临全大会确立了总裁制,蒋介石当选为国民党总裁。(注:对此蒋介石本人认为“此时设立总裁,至少可表示本党不妥协之决心,与敌以精神上之打击,为抗战与党国前途计则有益,为个人计则有损也。”引自(台北)“国史馆”藏大溪档案文物图书《蒋介石事略》,1938年3月28日。)临全大会决议中规定总裁可“代行总理职权”,刻意将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与孙中山相提并论,希望全党、全国能象以往服从孙中山一样听命于蒋介石。由此,蒋介石在法理上完成了党政军大权之一统。1938年12月,汪精卫叛变投日,1939年1月1日,国民党中常会临时会议决议将汪永远开除党籍,撤销其一切职务。汪精卫的暴露一度使国民政府陷入很大的被动,但却使蒋介石的领袖地位更加巩固。
        为适应长期抗战之需要,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改组国防最高会议为国防最高委员会,以国民党总裁为委员长--鉴于汪精卫已叛变,不再设副职,以政、军部长以上首长为委员,代行中政会职权,成为战时统一指挥党政军的权力枢纽。国防最高委员会设置的宗旨与目的,在于“集中力量,增进效率”,希望“组成中央党政军统一指挥之机构,使全国党政工作,得与军事相切合,以收共同行动之效,……以统一党政军之指挥。”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拥有紧急处分权,“对于党政军一切事务,得不依平时程序,以命令为便宜之措施”。(注: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影印发行:《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纪录》,(台北)近代中国1995年版,第1册,序言。)蒋委员长的权力变得空前之大。
        1941年12月23日,蒋介石以国民党总裁身份向五届九中全会提出,调任外交部长郭泰祺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外交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宋子文继任外交部长。27日,国民政府颁发命令“特任宋子文为外交部长”。在“外交部长宋子文未到任以前,特派行政院院长蒋中正兼理外交部部长职务。”(注:《国民政府公报》,渝字第426号,1941年12月27日。)29日,蒋介石致电宋子文称,因孔祥熙患伤寒:“故财政、外交皆由中亲自主持。”(注: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3编《战时外交》,第1册,(以下简称《初编·战时外交》),(台北)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1年版,第325-326页。)由此,在中国外交体制中出现前所未有之局面,蒋介石既是中国外交的最高决策者,同时兼代执行机构的最高长官,外交行政大显畸形。
        1943年8月1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病逝。8月2日,蒋介石便提出继任主席人选问题。国民党中常会召集临时会议,蒋介石以行政院长身份代理国民政府主席。(注:1938年1月1日,蒋介石辞去行政院长职,国民党中常会第62次会议选任孔祥熙和张群分任行政院正、副院。1939年11月20日,五届六中全会议定蒋介石兼任行政院长,以孔祥熙副之。)9月10,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重新修正《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府主席是“中华民国元首,对外代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为海、陆、空军大元帅。”国民政府主席对中执会负责,有权提名国民政府委员人选,五院院长对国民政府主席负责。9月13日,蒋介石正式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注: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第851-852,861页。)蒋介石继1931年12月辞去国民政府主席一职后,再度出任主席,由此改变了林森任主席近13年间的虚位元首制。蒋介石不仅仅是集权者,也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得以“对内对外代表国民政府。”由国际法的角度而言,蒋介石既是中华民国的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在对外关系上不仅可以代表中华民国,还可以直接“与外国政府进行谈判,出席国际会议,签订条约”,“而无需出示全权证书”。(注:王铁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363页。)1943年12月,蒋介石正是以中华民国国家元首的身份出席中、美、英三国元首齐聚的开罗会议,为中国跨入四大国的行列奠定了基础。
        及此,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几乎成了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一切最高权力的总和。战前,国民党还需要汪精卫出任中政会主席,来平衡党内的力量对比;但随着战事的逐步演进和汪精卫集团的叛变投敌,国民党政府迫切地需要选择一个铁腕来指挥抗战--无论是军事战还是外交战,也需要制造一个爱国英雄似的领袖来统帅军民。其实“造神”运动早在战前已经由蓝衣社发起,该社的纲领公然宣称:蒋介石“是国民党的唯一领袖也是中国唯一的伟大领袖;因此,党员必须绝对支持他,只听从他的命令,以他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注:(美)易劳逸著,陈谦平、陈红民等译,钱乘旦校:《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56页。)大战的集权需要恰恰迎合了蒋介石的独裁意志,他便被塑造成对一切事物拥有最终裁决权的“唯一的伟大领袖”。
        1937年9月,蒋介石以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身份当选为国防最高会议主席;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全大会上当选国民党总裁;1939年1月,以总裁而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委员长,2月20日,兼任国民参政会议长;1941年12月,他由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1943年8月,以行政院长代理国民政府主席;9月,正式出任国府主席,兼任行政院长和陆海空三军大元帅。显然,战时的集权体制并非一蹴而就,国民党选择它的最高领袖需要一个过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有效的政府机制,但这种努力直到战争爆发都未见太大成效。战争使完善政府机制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越来越多的人对西方民主在中国的尝试感到失望,转而寻找并乐于接受一个新式的独裁领袖,历史选择了蒋介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