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中国商会史研究之回顾与反思(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冯筱才 参加讨论

    然而,海外学者很早即有人开始关注中国的商会。如根岸佶、John S.Burgess、利维(Marion J.Levy,Jr.)等人的研究中便会偶尔涉及此一问题(注:〔日〕根岸佶:《支那キルドの研究》,东京斯文书院,1932年;又《上海のキルド》,东京日本评论社,1951年;《中国のキルド》,1953年;《支那商人团体制度》,《支那》11卷1号,Burgess John S.,The Guilds of Peking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28);Levy,Marion J.Jr.and Shih Kuo-heng,The Rise of the Modern Chinese Business Class,New York,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1949;Upton Close.The Chinese Chamber-power for Progress,Transpacific,3,No.1(July 1920):38.cited from.Mark Elvin & G.William Skinner ed.,The Chinese City Betweeen Two Worlds(Stanford,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74),1974,pp.422-423。最早将"Chamber of commerce"一词与中国商人团体联络起来的学者可能是玛高温(Macgowan D.J.)。参见Macgowan D.J.,Chinese Guilds or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Trade Unions,Journal of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Vol.21,No.3,1886。中文译文参见彭泽益主编《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中华书局,1995年。)。后来小岛淑男对上海绅商阶层的研究,则以上海总商会为重要分析对象(注:〔日〕小岛淑男:《辛亥革命时期の士绅:商人阶级と上海独立运动》,《东洋史汇编》6期,1960年8月;《辛亥革命における上海独立と商绅层》,东京教育大学东洋史研究会编《中国近代化の社会构造:辛亥革命史の位置》,东京汲古书院,1973年。)。但限于资料,外国学者最初并没有专题的研究成果。到1970年代,美国学者在施坚雅(G.William Skinner)的倡导下,区域系统的研究方兴未艾,始有Edward J.M.Rhoads、Shirley S.Garret等人的论文问世(注:Edward J.M.Rhoads,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Canton,1985-1911,in Mark Elvin & G.William Skinner ed.,The Chinese City k3m236.jpg Two Worlds.Shirley S.Garrett.The Chamber of Commerce and the YMCA,lbid.)。随后又有张鹏(Chang Peng)与桑福德(James C.Sanford)等人与商会研究有关的博士论文(注:Chang p'eng,The Distribution and Relative Strength of the Provincial Merchants Groups in China,1842-1911,Ph.D.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Washington,1958.Sanford,James C.,Chinese Commercial Organization and Behavior in Shanghai of the Late Nineleenth and Early Twentieth Century.Ph.D.dissertation,Havard University,1976.)。而日本亦可见曾田三郎、仓桥正直等人的论文(注:〔日〕曾田三郎:《商会の成立》,《历史学研究》422号,1975年;仓桥正直:《营口の公议会》,《历史学研究》481号;《清末の商会と中国のブルヅョフヅ一》,《历史学研究》别册号,1976年。)。法国学者白吉尔(Marie-Claire Bergère)及美国学者小柯布尔(Parks Coble,Jr.)的研究虽以“资产阶级”或“资本家阶级”为题,但其中却是以商会、尤其是上海商会为主要举证对象(注:Marie-Claire Bergère,The Role of Bourgeoisie,in Mary C.Wright ed.,China in Revolution:The First Phase,1900-1913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8)。Marie-Claire Bergère,The Golden Age of the Chinese Bourgeoisie,1911-1937,translated by Janet Lloy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Coble,Parks M.,Jr.,The Shanghai Capitalists and Nationalist Government,1927-1937 (Cambridge,Mass.:Ha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其他如陈锦江(Wellington K.K.Chan)在讨论清末官商关系时亦用专章判到商会问题(注:〔美〕陈锦江:《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王笛、张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230-254页。)。
        2.1980年代初的发展
        商会史研究之发轫是与资产阶级研究,尤其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进展密不可分的。实际上,商会史研究即是作为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领域被开拓的(注:朱英:《清末商会研究述评》,112页;冯崇德、曾凡桂:《辛亥革命时期的汉口商会》,湖北历史学会编《辛亥革命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1970年代中期以前,学界研究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的表现,多集中于革命本身以及一些“资产阶级”个体,而忽视社会环境,以及资产阶级群体组织(注:1964年,邵循正、章开沅等人曾有包括商会研究在内的资产阶级调查计划,不过后来未成事实。参见章开沅《序言》,马敏、朱英:《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晚清苏州商会个案研究》(以下简称《传统与近代的二重变奏》),巴蜀书社,1993年,1页;章开沅:《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62页。)。1978年,在一次《辛亥革命史》编写组会议上,针对国内既往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存在的空泛性,以及不分行业和地区的“一揽子”式考察的缺点,章开沅首次提出要对辛亥革命前后的资产阶级群体做认真、细致、深入的调查,将商会与行帮、会所、会馆等一起列入研究范围(注:2001年6月12日电话采访章开沅先生记录。章先生后来将该发言整理成文,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研究辛亥革命史》为题发表于《辛亥革命史论丛》1辑,中华书局,1980年。该文后来被译成英文发表于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Liberate Thought,Seek Truth from Facts,and Diligently Research the History of the 1911,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Vol.16,No.3-4,Spring-Summer,1982)。其更早的版本曾以《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为题发表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79年1期。《辛亥革命史》一书共分上、中、下册,由人民出版社1980、1981年先后出现。)。1981年,他又再三强调商会“是从整体上考察资产阶级不可缺少的重要课题”(注:章开沅:《辛亥革命史研究中的一个问题》,《历史研究》1981年4期。)。1983年,他更呼吁应该在个案研究与类型研究之间,多做一些包括资本集团、企业、商会等在内的集团研究(注:《关于改进研究中国资产阶级方法的若干意见》,《历史研究》1983年5期。更早地,邵循正在1960年代即强调集团研究的重要性,但当时并未形成风气。参见《辛亥革命前后史事论丛》,62页。)。从而将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研究从“上、中、下”的阶层分析、单个企业与个人的考察推进到社会群体及集团研究的新阶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