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国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学术座谈会发言摘要(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当代中国史研究》 参加讨论

网络数字时代的历史研究
    陈东林
    (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
    世界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计算机特别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都引起了革命。自然科学自不待言,社会科学也是这样,如“网络文学”的概念,已经得到认同,但在以资料信息为基本研究原料的历史学的研究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笔者虽然对网络数字知识所知甚少,可以说是初入道者,但对已经接触到的一些功用也感受颇深。这里不揣冒昧,做些探讨,期望能引起历史学家与计算机技术人员的更多开发。
    这里只以国史为例,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当代问题,其基本研究资料如领袖人物文集、著作及历年《人民日报》、政府公报、统计资料等基本上都已网络数字化。相对来说,中国古代、近现代史因为有大量的旧资料尚待录入,再加上繁体字的识别、转换存在问题,除“二十四史”出有光盘外基本上还没有数字化。据个人的接触,网络数字化在国史研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用值得注意:
    一、扩大了查找资料的空间。过去研究国史最困难的是充分占有第一手资料,中国之大,出版物之多,使各地学者难以广泛占有图书或经常性地异地查阅考察,不得不根据相关书籍内容转引,或通讯联系复制。北京、上海等拥有大图书馆和资料中心的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学者之间实际存在着不平等研究条件的差异,不能知识共享。
    现在,各大图书馆都基本实现联网,还出现了专业网络虚拟图书馆(如“超星远程图书馆”),即使在偏僻乡村,只要能通电话,就能上网进入,许多重要图书都可以通过网络电子版阅读。政府上网工程实施以后,部委网站中也收录了大量档案资料,包括许多没有正式出版的。比如研究共和国经济史,可以直接到中国国家统计局主办的中国统计信息中心,查到各年的基本分类统计数据。需要再专业一些的,还可以通过专题网站查找。比如要了解1959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水文气象和洪涝面积,可以到水利部办的中国水利网查找。同时,全国大多数地市的政府机构都开设了自己的网站,介绍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及自然状况、民俗人情等,配有丰富的照片图表。过去需奔波数日、跋涉千里才了解的基本情况,现在只需在网上将地名输入“搜索引擎”轻轻点击,一分钟即可得到包含相关内容的数个网址进行检索。如以贵州六盘水为对象研究西部开发历史,不仅可以从六盘水市网站中得到50年代以来的建设项目、人口变化、生产发展等历史数据,而且可以了解到当前西部开发最新的资料和动向。尤其重要的是,随着研究的广泛开展,国内外许多文化发达地区都建立了地方史研究专题网站,如北美和欧洲一些民间研究机构建立了华侨移民网站,提供研究成果,这些都是从图书中难以很快满足的,实际上是地方志的一场革命。
    二、缩短了广泛检索的时间。这是利用数字化的最大突破。过去研究历史的基本功是做卡片,再分类编排。人们评价一位老学者的功力,往往叹服他多年积累的卡片数量。但是如今历史研究者面对的另一个困境是:已经出版的书太多,难以收集和阅读。如已出版150卷的《当代中国》丛书,是研究共和国史的必备书,但多达220厚册,高昂的价格和两个书架的占地使个人很少拥有,一亿多字的内容更使人难以通读。即使耗费精力予以通读摘录,且不说容易发生疏漏和抄写失误,卡片做到成千上万张,纵然有分类,本身的再次检索查找也颇费时日。况且,这些卡片往往只能以最初搜集时所需的主题进行分类,如果分类不科学或是换一个研究方向,不花大量时间精力重新排列卡片是难以再次利用的。
    数字化的检索功能为我们增加了无数的眼和笔。以《当代中国》丛书电子版为例,30片小小光盘拥有任何字词句的检索及书签、批注、笔记、剪辑、拷贝、粘贴、追踪等功能。如要了解各部门、省市、行业与“一五”计划的关系,只需选择该关键词,即可调出所有相关内容,选择后拷贝或打印,不必担心疏漏或抄写失误。从目录学的角度可以说,你拟定多少主题词,就有多少种分类目录,这不仅是对旧式目录学的一场革命,扩大些说,也可以说冲击了考据学。比如,“大跃进”口号最早公开提出是在什么时候?过去有人为此专门撰写考证文章,下功夫把两年的《人民日报》所有文章全通读一遍。现在只要在《人民日报》光盘上敲入“跃进”、“大跃进”主题词,就可以把全部词汇的出现时间、文章内容依次调出来,再判别哪篇带有发动运动的性质,就很简单了。
    三、广泛使用计量史学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史,要积累广泛数据,做成表格或示意图,过去往往依靠日积月累,自己动手或依靠专业人员制图,常因数据疏漏或比例不对而导致不精确甚至错误判断。现在依靠数字化只要掌握初级知识和几个软件,几个小时就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而且经过数字化检索,使计量史学不仅在经济史领域,而且在研究人物思想、活动等方面都具有了重要意义。比如研究陈云经济管理中的平衡思想,可以用《陈云文选》、《陈云年谱》的电子版,敲入“平衡”两字,查到他一生中讲过有关“平衡”的问题100多次,剔除随便讲到的,作为问题集中讲有60多次,密度最大的是在1962年经济调整时期和1979年制止“洋冒进”时期,由此可见陈云在经济过热时的真知灼见。再进一步用“综合平衡”等关键词检索分类,可以将陈云的平衡思想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1.建设规模与国力的平衡,即建设规模要和国力相适应。早在1957年,他就提出:“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和国家的财力物力相适应。适应还是不适应,这是经济稳定或不稳定的界限”。以后又多次阐述这一思想,成为他平衡思想的主线。2.部门、行业之间的平衡,包括计划与市场之间,农、轻、重之间,财政支出和收入之间,进口与出口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货币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等。3.基本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平衡。这是建国前30年党和国家制定建设方针的基本考虑。4.长线与短线的平衡。长线就是指五年计划、长远规划,短线指年度计划。通过这一系列的排列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陈云注重国民经济平衡的历史思考轨迹。
    四、信息交流和传播。这是网络数字的一般功能。确定研究课题最忌“撞车”,现在可以用各种主题词检索国内外大图书馆的社科论文目录,如人民大学的报刊资料剪报中心目录等,掌握研究状况,充分利用前人的成果,避免重复。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的普及,使历史学在群众中的传播交流大大扩展。过去限于条件,能够在报刊发表文章的一般都是专业研究工作者,现在许多重要网络都设有历史专题论坛,普通上网者在遵守宪法的前提下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享有了更多话语权。如人民日报网“强国论坛”开设有新中国历史专题,“舰船知识”开设有“军事史”论坛,“新观察”开设有“大饥荒”问题论坛,经常围绕毛泽东等人物、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等的评价展开群众性讨论,有时还邀请相关专家予以主持和解答问题。相信随着网络的更大普及,这种方式将成为一个新生长点,赋予历史学更大的社会教育责任感。此外,这种论坛也使学术界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举行不限人数参加的热点问题或新成果的讨论会,邀请国内外学者参加发言,普通群众浏览(可通过注册限制发言范围),扩大史学的宣传功用和公开化,而不必为筹集实地会议经费而困窘。遗憾的是,除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党史博览》最近设立了“中共党史网”(www.zgdsw.com)外,目前国史、中共党史研究机构几乎都还没有设立网站、注册域名。
    有利必有弊,网络的运用当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如现在史学界抄袭和重复出版现象比较严重。原因之一就是下载他人成果十分方便,再如被上网的大量论著的著作权问题,也将引起纷争。
    总的来讲,网络数字化使我们研究视野大大扩展,检索时间大大减少,收集资料大大丰富,但这些毕竟只是手段的革命,历史学作为一门规律性的理论研究,最终还要靠人脑的分析和升华。况且,目前已经网络数字化的图书毕竟是少数(相信扫描仪的普及将解决这一问题),国史研究还有许多档案资料不可能上网。因此“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刻苦研究精神仍然是必须提倡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