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南派”:民国时期中央大学历史学科的学术认同与“学派”分际(7)
(67)王宏志:《中大四年缪门琐忆》,《中外杂志》(台北)第9卷第2期,1971年2月,第35页。 (68)《缪凤林来函(1933年6月30日)》,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32页。原函年份不详,从内容中“两月以来……”判断,应该就在1933年当年。 (69)朱希祖著,朱元曙、朱乐川整理:《朱希祖日记》上册,1934年3月2日,第314页。 (70)金毓黻在日记中写道:“余之来中央大学,系由傅君介绍,厚意可感,不敢忘也。”见《静晤室日记》第6册,1938年1月1日,第4144页。 (71)朱希祖著,朱元曙、朱乐川整理:《朱希祖日记》中册,1938年8月7日,第911页。 (72)参见周文玖《朱希祖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史学史研究》2013年第4期。 (73)朱希祖著,朱元曙、朱乐川整理:《朱希祖日记》下册,1940年2月29日,第1157—1158页。 (74)根据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中央研究院档案相关卷宗,转引自郭金海:《1940年中央研究院第二届评议员的选举》,《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年第4期,第405—412页。 (75)刘显曾整理:《刘节日记》上册,1939年2月6日,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顾颉刚的感受可能与刘节不同,他在中央大学授课,发现“学生程度之高远在成都诸校之上”。见《顾颉刚日记》第5卷,1943年1月31日,第19页。 (76)《罗常培致胡适函》,1946年5月1日,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41册,黄山书社1994年版,285—286页。 (77)转引自司马朝军、王文晖《黄侃年谱》,湖北人民出版社版2005年版,第339页。 (78)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所引杨树达1936年12月27日日记。 (79)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台湾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90—291页。 (责任编辑:刘晓东)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