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关于中国通史的三点史学思考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代继华 参加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界为了应对21世纪的到来和挑战,加紧了对20世纪学术研究状况的回顾、总结和反思,以期对21世纪的学术走势有前瞻性的助力,收繁荣学术之效。不少专家学者对中国百年史学的历史和现状、理论与实践、成就与不足等做了有益的分析和评说,在这一总结中,笔者以为有必要从史学角度给予中国通史更多的关注。因为中国通史涉及时间很长,方面很广,现象复杂,问题很多,在历史学科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抓住它,对推动中国史学的全面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在这里,本文拟从中国通史与史学的学科特征、与史学社会功能、与史书体裁革新三个方面略陈浅见,企望有更多的人从各方面来关心中国通史,促进它、促进史学的全面发展。
    一、中国通史与历史学的学科特征
    历史学,即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这是历史学区别于其他现代学科的最基本特征;中国通史的“通”就是指“发展”、“过程”、“规律性”;“史”就是指人类社会的具体内容;二者差不多完全契合,区别在于抽象与具体。由于世界通史在时间框架下,分地区、分国别的叙述形式,加之其对中国社会影响程度的差异,我们认为中国通史在目前是最能保全和体现历史学学科特征的著作形式。近代以来,历史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直困扰着史学界,出现了至今未有结果、争议仍将持续下去的局面。一般来讲,历史学始终有不由自主地向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科靠拢的倾向,使自身的学科特征日益模糊。这种情况,未必是史学的福音。一个怀疑自己为何物的学科,终将迷失自我。因此,这是一个具有现实史学意义的问题。
    为什么说中国通史作为一种著作形式最具历史学的学科代表性呢?
    通史较断代史、专门史具有时间上贯通古今、内容上全面完整的相对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它最具历史学的学科代表性。
    通史、断代史与专门史是历史著作主要的三种形式。从研究范围来看,它们涉及的时间各有长短,内容各有多少。通史指不局限于一朝一代、跨越时间较长、甚至是贯通古今、内容全面的史书(这也是本文所论“通史”的基本涵义)。断代史,指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对社会历史内容做全面或部分叙述的史书。专门史,通常指以社会某一方面的事迹或某一学科的发展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和叙述对象的史书;一般又分为通史型和断代史型两种:前者,如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学史等;后者,如两汉经济史、唐代政治制度史等。通史相对于断代史而言,时间前后相连,贯通古今,使人们容易从中看出历史发展的轨迹,对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总趋势达成贯通性的认识;相对于专门史而言,它又具有历史内容完整的特点,使人们容易形成对历史的全局和整体的认识。这就是说,通史兼具断代史和专门史的长处,表现出自己的明显优势。
    展现历史过程是通史的长处之一。通史把人类社会以往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运动发展的具体、复杂和多样性展现出来,有助于我们克服囿于一人一事的狭隘性;有助于我们将历史事件、人物、发展等置于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去评判、去定位;有助于我们打通古今、明白现在、预知未来,对藏匿在人类历史活动深层的普遍性规律做出应有的说明。
    历史过程体现为通史的“通”字。所谓“通”,不是年份、王朝、时期、阶段的简单拼合,而是中国历史特征、演变线索和发展过程的体现,是前后迭进间异同的体现,是阶段性标志的体现,是融会、贯注史学家对历史整体理解的思想。“‘通史’的要求不在详,不在专,而在‘通’。关于史实的叙述,政治制度的缘革,民族的抟合发展,学术思想的演变,都要一气呵成,从上古一直贯通到现在。要因果分明,头绪衔接。往往一件事,昨日之因成为今日之果,今日之果又成为明日之因;或一果而数因,或一因而数果。在通史中要把这些纵横的脉络,交代清楚。”(注:台湾学者陈致平:《中华通史》第1卷“绪论”,花城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如何理解“通”标示着史学家历史见解的高下,这使得古往今来的中国史学家对“通”始终是情有独钟。
    司马迁将“通古今之变”确定为《史记》的宗旨之一,就是试图把古往今来的历史贯通起来,从中考察历史的发展变化。在《史记》中,他采用了“综其终始”、“原始察终”、“见盛观衰”、“承弊通变”等方法来记事,以贯彻通古今、重变化的思想。正是这一思想使他将历史潮流的演变过程及转折关键清晰地展现在时人和后人的面前。
    南宋吕祖谦提出用“统体”和“机括”来认识历史过程的思想,至今仍发人深省。他说:“读史先看统体,合一代纲纪风俗消长治乱观之……统体盖谓大纲,如一代统体在宽,虽有一两君稍严,不害其为宽。一君统体在严,虽有一两事稍宽,不害其为严。读史自以意会之可也。至于战国三分之时,既有天下之统体,复有一国之统体,观之亦如前例。大要先识天下统体,然后就其中看一国之统体;先识一代之统体,然后就其中看一君之统体,二者常相关也。既识统体,须看机括。国之所以兴所以衰,事之所以成所以败,人之所以邪所以正,于几微萌芽时,察其所以然,是谓机括。”(注:吕祖谦:《读书杂记三·读史纲目》,《东莱别集》卷14,四库全书本。)统体指要抓住一时代、一朝代或一君王的主要统治特征,以此作为认识历史的大纲;机括即要着眼于事物转变的初始、关键以及为什么转变。这是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高明见解。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