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的基本宗旨是牢牢把握中国的历史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史这个总趋势。第一卷“导论”是全书的总纲,阐发了全书的指导思想、撰述目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表达了对有关历史科学的若干重要理论问题的基本见解,论述了本书对史体的新探索及其特征等。第二卷“远古”部分,依据考古资料叙述了原始社会的发展。本书结合当代学术水平,吸取我国传统史书体裁的优点,对通史体裁作了全新的探索。第三卷以后各卷都分为四编:甲编序说,包括对这一断代的基本史料阐述,当代研究成果和编写要旨;乙编综述,是对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中外关系等方面发展状况的整体论述,给读者勾画出一个本时期的大致轮廓;丙编典志,是对该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各项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制度及学术、礼俗的专题论述,着重侧面的剖析;丁编传记,是各个历史时期特定环境中的历史人物群像的描画,包括政治家、军事家、理财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人物群像。通过各时期特定的历史人物反映出各时代的历史特点,以求比较恰当地处理通史编撰中的点与面的关系,加强对历史主体的研究,改变了以往通史著作只见事物,少见或不见人物的通病,其所涵盖的历史知识的广度、深度都超出了以往章节体通史著作,当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通史编撰实践的一大创获。(注:蒋大椿:《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上,第276-277页。)白史将“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种体裁配合起来,尝试性地打破了以往章节体通史以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四大板块为主要构成的模式;改善了通史各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极大地增强了史书反映历史丰富性,反映历史内部联系和发展进程,反映历史规律性的能力。这些必将进一步促进通史与社会时代的联系。对“新综合体”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都极需“上下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