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20世纪30年代吴晗史学述论(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理论研究》 陈峰 参加讨论

二、胡适门生
    1931年3、4月间,吴晗撰成一部《胡应麟年谱》。他将此文稿寄送胡适,并附信一封 ,叙说草成年谱的经过、引证的材料及修订的设想。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次吴晗终于 叩开了胡适的大门。次日胡适即回复,对吴晗的工作给予肯定。他认为吴晗的结论、时 期划分都很得当。在信末胡适还向吴晗发出邀请:“星期有暇请来谈。”(注:《吴晗 致胡适(1931年5月5日)》,载苏双碧主编:《吴晗自传书信文集》,第70、71页。)无 疑,这将成为吴晗学术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
    这次胡适能对吴晗青眼有加,大概出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胡应麟是明代的辨伪学 者,其作品《四部正讹》从浩繁的古籍中挑选出近百本伪作,并制定了鉴别历史文献真 伪的原则。这与胡适等史料派学人倡导的辨伪精神声息相通。此外,胡应麟对《水浒传 》版本的注意与胡适的兴趣一致。吴晗选胡应麟作题目,自然容易引起胡适的共鸣。其 二,前此胡适曾推断胡应麟卒年约为50岁,但根据很少,不过是一个假定而已(注:见 胡适:《百二十回本忠义水浒传序》,《胡适文存二集》卷五,亚东图书馆1930年版, 第630页。),而吴晗确切考定他死时52岁,与胡适的假定相去甚微。这样就为胡适的研 究提供了实际的支持,胡适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了。
    1931年8月初,吴晗以优异的文史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同月19日胡适就给当时的清华大 学代理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写了一封推荐信,要求特别关照吴晗。在信中,他对 吴晗赞赏备至,“他是很有成绩的学生,中国旧文学的根底很好。他有几种研究,都很 可观”,“编成《胡应麟年谱》一部,功力判断都不弱”。并附上年谱,让他们“以观 他的学力”。(注:转引自苏双碧、王宏志:《吴晗传》,第19、20页。)不久,清华大 学历史系主任蒋廷黻与吴晗进行了第一次谈话,建议吴晗攻治明史。胡适数日后又给吴 晗以具体的方法指导。
    胡适认为蒋廷黻劝吴晗治明史,“是个最好的劝告”。这是因为秦汉时代材料太少, 不是初学者所能整理的,材料少则有许多地方须用“大胆的假设,而证实甚难,非有丰 富的经验,最精密的方法,不能有功”(注:《胡适复吴晗(1931年9月12日)》,载苏双 碧主编:《吴晗自传书信文集》,第75页。)。不难看出,胡适认为治史的难易程度取 决于史料遗存的多寡。秦汉史由于史料稀缺,驰骋“高远的想像力”至为重要。但这样 一来,胡适所标榜的科学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就没有多少用武之地了 (因为在这一方法中,“假设”与“求证”的地位是不平衡的,后者才是重心所在)。而 胡适对方法的崇尚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在他看来,学术研究必须讲方法,必须处处体 现方法。由于这一方法情结的存在,胡适对“求证”难以落到实处、其方法不能有效贯 彻的秦汉史采取了回避态度(注:胡适对其学生罗尔纲有类似的指导,见罗尔纲:《师 门五年记·胡适琐记》,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8页。)。相反,治晚代历史,“凡立 一说,进一解,皆容易证实,最可训练方法。”从“科学方法”的实现程度着眼,胡适 主张吴晗应以明史为业。他还指示吴晗“试作专题研究;题目越小越好,要在‘小题大 做’,可以得训练。千万不可作大题目。”这一忠告,反映出胡适及史料学派在选题上 的特点,即回避重大问题的探讨,专向冷僻、琐碎的题目下手。胡适信中最后一段话将 其用意和盘托出:“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新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作一个能整理明 代史料的学者。”(注:《胡适复吴晗(1931年9月12日)》,载苏双碧主编:《吴晗自传 书信文集》。)这正是史料派学人考史但不著史的一贯作风。胡适对吴晗的期待是他能 墨守其家法,做一名考据学者。
    从这封指点吴晗治学的信中,我们还可体会出胡适有一种潜伏的动机压在纸背。那就 是竭力阻止吴晗滑到唯物史观派的学术路径上去,像不宜治秦汉史、应“小题大做”、 不要做新明史诸要点,似乎都是针对史观派而发的。史观派学人的代表作品,如郭沫若 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吕振羽的《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均是研究“文献不足征” 的上古史或史前史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也基本上是一场古史论战。史观派学人往往选题 宏大,以重构中国历史体系为鹄的。这些均与胡适的治学主张格格不入。但史观派造成 的社会声势又使胡适明显感受到了某种威胁。因而他在引导吴晗走上史料派道路的同时 ,存意让吴晗避开史观派的途辙。这封信蕴藏了两大学派相竞逐、两种学术路径相抗衡 的信息。
    吴晗立即对胡适的教诲做出了积极反应。他在致胡适的信中说:“上次先生所指示的 几项,读后恍如在无边的旷野中,夜黑人孤,骤然得着一颗天际明星,光耀所及,四面 八方都是坦途。”接着向胡适汇报了他近期的工作情况,说已购置一部崇文本的《明史 》,逐日点读,另外做了几千张卡片装了几只匣子,分为人名、书名、纪事三种,按类 填写,比较复杂的则写上札记簿。他准备先读完《明史》,再按胡适的指示逐步做去。 (注:《吴晗致胡适(1931年9月26日)》,载苏双碧主编:《吴晗自传书信文集》,第76 页。)这表明,初入胡适之门的吴晗欣然接受了其治学之道,打算沿着他指点的津途按 部就班地展开工作。
    在此后的几年中,胡适的影响在吴晗的学术生活中占了主导地位,可以说吴晗基本上 是以考证学者的面目在学术界崭露头角的。无怪乎苏双碧认为吴晗“在学生时代最有成 就的著作,就是有关考据的文章。”(注:苏双碧、王宏志:《吴晗传》,第38页。)《 胡惟庸党案考》、《明嘉靖本<甘泉先生文集>考证》、《<绿野仙踪>的作者》及探索《 金瓶梅》的系列文章均属此类。这些文章初步确立了吴晗在明史研究领域中的地位。那 么,吴晗身上早先的唯物史观新史学的萌芽是否消失无踪了呢?不然,即使在考证文章 中,吴晗所受史观派的影响仍依稀可见。试举几例说明。
    在《胡惟庸党案考》一文中,吴晗不但详细追考了胡案的组构过程,辨明了诸多史实 上的谬误,还对胡案的发生进行了经济的、阶级的分析。吴晗认为,明初国库空虚,朱 元璋屡兴大狱,目的只是筹措财款,因此在一系列党狱中,许多地主富商被网罗进去, 这是经济方面的原因;从阶级关系上看,朱元璋出身寒贱,与士大夫集团的关系不能协 调,便借胡案打击士大夫集团(注:吴晗:《胡惟庸党案考》,载《吴晗史学论著选集 》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这些对胡案成因的剖析显然已超出史料整理的范围 ,很可能是受到了唯物史观派的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