邶国在何处?据郑玄、朱熹之说,仍在纣城以北。据明崇祯《汤阴县志》记载,邶城在县城东南三十里邶城村,今尚存古城墙基、附近有古代文化遗址多处。经过县文物部门调查发掘在村西尚有古城墙基,村周围尚有殷商文化遗址多处。著名的有“冢子”,位于邶城村东北约500米,为一土台,现存面积约300多平方米,相传为殷王武庚观兵台。“城隍岭”位于邶城村西230米处,县文物部门据“城隍岭”这一名字含义推测认为此地可能是传说中商代邶国城城墙。[23]故《清一统志》谓:“邶城在汤阴县东南”。又谓“郑康成诗笺,周初自纣朝歌而北为邶国,《旧志》今日邶城镇,在县东三十里,相近又有爵城,相传武王封爵功臣于此”。邶城村四周有土围墙,高2米余,宽2米,是清同治七年所筑。清邶国镇,是在古邶国的基础上修筑的,此地应为古邶国,霍叔的邶国设监地,当属可信。 ?{在何处?宋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一谓:“《通典》卫州新乡县西南三十二里有鄘城,即鄘国。《九域志》熙宁六年省新乡为镇入汲城,在汲县东北。补传曰,鄘本庸姓之国,汉有庸光及胶东庸生是其后也。古或作庸,传氏曰孟良当是鄘国之姓,鄘?为卫所灭,故其后有仕於卫者。孔氏曰,王肃,服虔以?{在纣之西,孙毓云据《鄘风》定之方中,楚丘之歌,鄘在纣都之南明矣。”王应麟的考证是正确的。说明鄘不可能在纣都朝歌之西,因为淇县以西是山地,属太行山脉。朝歌城以东,为辽阔的平原,所以古朝歌城是地处太行山东麓,低山、丘陵向黄?土平原的过渡区。因此,在朝歌城西部有天然屏障,用不着设防。只有在朝歌以南,以北,以东地,设置监国的地望,才比较符合军事地理的要求。故宋代朱熹《诗集传》谓:“朝歌而邶谓之邶、南谓之?{。”罗泌《路史·国名纪》卷四在“鄁”字下沿用郑说,而“鄘”字下则谓“今卫之汲东北十三里有故鄘城,有鄘水”。此说可信。“汲县东北十三里有鄘城”。故《清一统志》谓:在汲县东北,周初所分之国,郑氏《诗谱》,自纣而南谓之鄘。《?通典》?{城在新乡西南三十二里,古鄘国也。《太平寰宇记》在汲县东北十三里,应以汲县为确。其具体位置应在今卫辉市倪弯乡。蔡叔的最初设置‘三监’的地点,就在今卫辉市城东北十三里倪湾村,该地筑有城名鄘城。村内发现有明万历三十五年重修关?帝庙石碑一座,记有“大明国河南卫辉府汲县北固社人氏居民人等见(现)在?{城村居住”等字样。[23]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倪湾乡当为今卫辉市东北之鄘城古鄘国地实属无疑。 卫,在何地?郑玄《诗谱》谓:“自纣城而北,谓之邶,南谓之?{,东谓之卫。”朱熹《诗集传》也说:“分自纣城,朝歌而北谓之邶,南谓之鄘,东谓之卫,以封诸侯。”此说是可信的。有的同志认为朝歌就是最初的卫地[3],这不恰当。因为卫字本身含义是宿卫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曰:“卫,宿卫也。?从韦币从行,会意。行,列也。按韦者相背也。凡守御护卫之舍与御侮之人必向外,背内。故从韦,或曰从围声或曰韦声亦通。”又曰:“《易·大畜》曰:‘口闲舆卫’。注‘护也’。”《说文》按“土之值宿者曰宿卫,侍从者曰侍卫,皆住守御护卫之职也。”刘熙《释名》曰:“卫,卫也。既灭殷之武庚为殷后,三监以守卫之也。”可见卫的含义是守卫,如果武庚是被安置在朝歌,而朝歌也设卫,与“三监”设置的本意是不相符合的,因此,“卫”即“殷”之说不妥。 “三监”最早设置之卫,应在何处?我们认为应在今河南浚县卫贤集一带。今《淇县县志》也有此说。应在今河南浚县城关镇西南23公里,淇河东岸。商属朝歌邑,为监视武庚,故在此地设卫。后为卫国地,为汲郡治。唐属卫州,宋隶安利军,后废为镇。因“县”与“贤”谐音,因此改称今名为卫贤。[23]故《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解放前出版)谓“卫县故城在河南浚县西南五十里,今为卫县集”。《清一统志》谓“卫县故城,在浚县西南五十里,隋县也。初名朝歌,大业初改曰卫,为汲郡治。卫县在卫州东北六十八里,《县志》今为卫贤集”。今之所以称该地为卫,就是因为最早“三监”设置的卫地之所在。 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后,武庚北逃,改封卫康叔于朝歌,更名朝歌又称卫。故王应麟《诗地理考》卷一谓:“《地理志》河内朝歌县纣所都康叔所封更名卫。《通典》古殷朝歌城在卫州卫县西,宋忠云,康叔从康徙卫。《括地志》‘故康城在许州阳翟县西北三十五里’。《左传》祝佗曰,分康叔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卫北界)及圃田之北竟(郑薮),封於殷虚(朝歌也)。朱氏曰,卫本都河北朝歌之东(《康诰》在兹东土)、淇水之北,石泉之南,其后不知何时并得邶?{之地,至懿公为狄所灭,戴公野外遭邑,文公又徙居楚,卫故者,即今卫县。”由于卫从今卫贤一带迁居淇县,属卫地,后又成为康叔的封地,所以也称为卫。在这里要问康叔的最初始封康应在何处?我们认为应在今河南禹州市康城村。并不是像顾?颉刚、刘起釪诸先生所说的“亢”即“康”,在今河南临汝县。《史记·卫世家》《索隐》云:“康、畿内国名。宋忠曰:康叔从康徙封卫,卫即殷虚定昌之地,畿内之康不知所在也。”宋忠为汉末人,可知汉代已不知道康在那里。到孙星衍,其在《尚书今古文注疏》中指出:“按司马氏贞引守忠之言,是康之为国,出《世本》也。”这说明宋忠所据的流传自先秦的《世本》里记载了康,而且康叔是先食封于康,从康徙封于卫的。[3]而卫地就是朝歌(今河南淇县)。 《路史·国名纪》卷五云:“康、《姓书》:康叔故都在颍川,孔安国,宋忠以为畿内国。”孙星衍也解释云:《姓书》,盖何氏《姓苑》,今亡(按《隋书·经籍志》有何氏撰《姓苑》一卷。《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有何承天撰《姓苑》十卷),云‘在颍川者’。最早应是《说文》‘邟,颍川县’。《汉书·地理志》颍川有周承休侯国。元始二年更名邟。《集韵》“邟,县名,在颍川”。邟与?{为同音地名即康。所以康川应在颍川,这是对的,正确的。可是刘起釪先生又据《姓苑》说:“又有,同音地名,则‘康’也,元始二年始复称‘邟’,今河南汝州县。汝州州治即今河南省临汝县,这是说‘康’在今临汝县境附近。”[3]把康城说在临汝县,这是不妥的。 《水经注》颍水曰:“颍水又东出阳关,历康城南。”故《括地志》曰:“故康城在许州阳翟西北三十五里。”[18]这是说古康城的地理位置应在颍水之北,阳翟县西北三十五里。江永《春秋地理考实》谓:“襄廿九年传,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徙如是。今按康叔食采于康,后徙封卫。《括地志》故康城在许州阳翟县西北三十五里。阳翟,今许州府禹州”。禹州即今禹县。在这里应该注意,刘起釪先生所说认为:“禹州即今禹县,那么,在禹县的西北,也就是邻近临汝县境了。可知诸书所指是一地,都是禹县和临汝之间”。[3]在这里刘先生却把地理位置方位都搞错了。不能说古康城在禹县、临汝之间。只能说在今禹县西北,颍河北岸,有具体的位置可寻。为什么此地叫康?《太平寰宇纪》卷七阳翟县下,康城《洛阳记》云:“夏少康故邑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97也说:“‘禹州’条下曰:‘康城,在州西北三十里,今为安康里”。其具体地理位置《禹州地名志》曰:“康城在县城西北16公里,龙潭河西侧,顺店北4公里,康城村委会驻地。为夏少康故都,周康叔食邑。”又曰:“周康叔封地,北魏至隋为康城县治,唐太宗三年废县为乡,元属张翁都康城里,清属铴章里十甲,民国设保属康城镇。”“袭历史旧名至今”,“村西有夏少康城遗址和机砖厂”。又曰:“夏少康帝中兴,自纶归于夏,建城称少康城,后周武王封康叔于其地,改称康城,此名沿用至今。”[24](P4,69)村西在夏少康城遗址上,现保存城墙数十米和点将台一座,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