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相信,每一个自然区域都有一个特殊的种族,这也是道德和文化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习惯和传统,同时,它也发展了一套规范的秩序对它的居民进行管理。这样,作为信念和价值观念共同载体的“社会”,就在“社区”的生态结构中出现了。(注:参见Peter McGahan,Urban Sociology in Canada,pp.27-28.) 帕克的自然区域理论构成了芝加哥学派生态理论的基础。以后,这一理论的影响极为深远,这一学派的其他人接受了这一理论并对它有所发展,还有不少人遵循这一理论线索开展了对许多城市区域的具体研究。 继帕克之后,试图对他的生态观点作进一步描述的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他的学生和同事罗德里克·麦肯齐(Roderic McKenzie)。他认为,除了要对文化秩序和生物秩序进行简单的区分之外,还要更全面地定义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特别关注的问题是什么?并对生态学的中心概念进行界定。当然,这也是帕克所致力的目标,麦肯齐之所以强调这些,只不过是想把帕克的探讨更推进一步。 麦肯齐认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与他们所选择、分布和适应的环境支配力之间的那种特殊的和暂时的关系”,是试图说明“生计和地方之间的关系的连接结构”。(注:Roderick McKenzie,"TheEc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Human Community",inRoderick McKenzie,On Human Ecology,p.4.)与帕克一样,他认为植物和动物生态学的观点和概念对于推动人文社会的研究是有参考价值的,只是要注意人文和非人文生态秩序的区别。他认为人文生态学与低等组织的生态学的区别在于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能够采取高水平的行为,在限定的条件下,作为文化动物的人可以建立起自己的习惯。人文社会的共生关系表现为对于文化环境和生物地理环境的调整。(注:Roderick Mckenzie,"Demography,Human Geography,and HumanEcology",op.cit.,pp.33-48.) 麦肯齐的主要贡献是生态分布理论,即一个社区或地区所有居民的活动和机构的分布组合。这种组合构成了一种容易确认的形式,即“生态星座”。他认为这种分布组合并非静止的,而是持续不断地在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变化的功能来源于技术的进步。他提出社区的动力系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流动”(mobility);二是“流状”(fluidity)。前者是指居住的变化、职业的变化或任何社会地位的变化;后者是指社区或地区中人为设计或指派的运动,并没有生态条件的变化,只是人在工作和家之间日常形式的移动。移动的程度由“生态距离”或旅行的时间和花费来衡量,而不是物理距离来衡量。因此,流状是社会现存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功能状况。这样,社区的整个结构就是一种生态距离模式,这些工具的改进会极大地影响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向外的扩展。 他认为有四种相互关联的生态因素影响着社会组织,它们是:(一)地理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和资源;(二)经济因素,包括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和现象,如地方工业的性质和组织、职业分布、人口的生活标准;(三)文化和技术,除了包括流行的艺术环境以外,还包括影响人口和服务分布的道德观念和禁忌;(四)政治和行政措施,包括关税、税收、移民法和公共事业的管理规则。 他还认为,人文社会的生态分布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变化,而“生态星座”的性质是由五种正在发生的生态进程所决定。它们是:(一)集中,这是某一地区定居人口不断增长的趋势,集中的水平反映了这一地区所能提供的便利条件以及在与其他地区的竞争中所占的优势。人口集中是大规模城市化的先决条件,此外,这种进程的伴随物是由于现存的交通运输手段所造成的疆域的特殊发展。(二)集中化,这里主要是指社区组织的形成过程。组织的集中一般发生的地区一级,它是人们为了满足共同的利益需求集中到一起,这些组织的单位包括村庄、城镇、城市和都市。集中也为形成集体意识和实行社会控制提供了疆域的基础。交通运输设施的水平对于这种集中化是重要的,它决定了集中的中心到其边缘地区的距离。(三)分解,在麦肯齐看来,一方面是人口和组织的集中;另一方面,在社区内部,却是一个不断分化和分解的过程。分解是指各种人口类型的分解趋势和土地习惯于集中到某一部分人的手里,遵照一定的经济和文化标准,一种潜在的选择过程会在居民中进行分类和替换。(四)入侵,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由于分解所造成的自然区域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人口和土地利用方式会被另一种所代替。这种新事物的侵入过程揭示了生态结构的动力特征。如,地价的变化、新的交通系统、新的工业类型等,都是对旧形态的侵入方式。(五)连续性,即生态状况发展变化的连续,入侵的消失是新的自然区域的出现和相对稳定,是旧的形态被新的所代替。(注:参见Peter McGahan,Urban Sociology in Canada,pp.28-31.) 总之,麦肯齐不但用“生态星座”来描述城市的分布,还分析了城市作为“生态进程”发展的诸种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表现。此外,他还看到了城市发展中与集中倾向相反的运动,以及这些运动所造成的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大的现化都市的框架,这些对于后人理解大都市和超大都市的结构和运转都是有所裨益的。 与麦肯齐一样,伯吉斯也认为当代工业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大城市的发展,是人口的集中和城市社区的扩展。由于扩展是从中心商业区向外扩展,又由于城市内部新事物的不断出现,所以使人口和土地利用不断发生着变化。 1967年,他发表了《城市的发展:对研究报告的说明》(注:Ernest W.Burgess,"The Growth of the city:An Introduction toa Research Report",in The City,edited by Robert Park andErenst W.Burgess.Chicago 1967 ed.,pp.47-62.)一文,对他和他同事、学生就芝加哥市所进行的调查做了说明。在这一说明中,他对芝加哥市不同区域进行了描述,认为,城市从中心向四周的扩张就像石头仍进水里在水面形成的涟漪一样,是一组同心圆。大城市的区域像5个同心圆:商业区是最中心的区域,是同心圆中最小的第1个圆。围绕商业区,通常有一个转变中的区域,即第2个圆与第1个圆所形成的圆环,这里既有商业,也有轻工业的工厂。再往外,即第3个圆与第2个圆所形成的圆环,是工人住宅区,由于商业区的地价昂贵,工人从那里搬出;又由于他们想节省交通费用,所以希望住在离工作场所较近的地方。在此之外,是居民住宅区,即第4个圆与第3个圆所形成的圆环,这里是高级公寓和独立的住宅。最外面的是郊区,或卫星城,即第5个圆与第4个圆所形成的圆环,从这里要乘30或60分钟的车才能到达市中心商业区。 伯吉斯认为,他所描述的这一图形是60年代不同规模的城市实际状况的缩影。同时,他也指出,如果各城市有什么特殊的历史、文化、地理和技术方面的差别,城市区域分布的形状会有所不同。 他还认为,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内圆或圆环的区域要向外侵入临近外圆环的区域,这就是说,每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区域都会向外扩展。移民是刺激这种扩展的重要因素。如第2个区域,即转变区,有中心商业区向外扩展的痕迹,也有不少的贫民窟,这是第一代移民的居住地。在第3个区域,即工人住宅区,居住着第二代移民。他们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在文化认同上也更加同化。他们的发展趋势是继续向外迁移。(注:参见Peter McGahan,Urban Sociology in Canada,pp.31-32.) 概括的说,伯吉斯的区域划分理论一方面有着区域功能的维度;另一方面,又有社会阶级分析的维度。此外,他的理论还吸收了帕克自然区域理论的一些成分,使芝加哥学派的生态观点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所构造的现代都市区域分布的图形,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当代都市的实际情况,因而有着一定的应用价值,成为许多后学者分析城市结构的思路,或规划设计人员构思城市发展蓝图的出发点和参照系。然而,正像其他许多事物一样,真理的存在只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和相对的。一旦把它推向极至,以某种完美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不再发展,甚至还到处滥用和推广,就必然会陷入荒谬的境地。伯吉斯这一理论的命运正是如此。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