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本质是社会物质存在,似乎与唯心主义、历史唯心主义完全对立。我过去也是接受这样的认识的。经过重新深读马克思著作,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多年的反复思考后终于看出,教科书上所谓的“物质”、“社会物质存在”,都不过是与实际历史进程无涉的抽象的精神概念。两极相通。教科书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实质上一样,并未把握住实际历史过程的本质。二者的区别只是,一个强调由外在世界而来的精神,一个强调主体的内在精神而已。对于这样的两极相通,殊途同归,马克思就多次地作过揭示。他说:“任何极端都是它自己的另一极端。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55页。)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都是唯物主义,不过注意到“物质”的联系和发展而已。只要脱离了实际历史进程,它就只能是与实际历史无关的,抽象的,也就只能如马克思所论。 这里略作一点说明:马克思讲到生产力、生产关系、思想观念等历史范畴时,是明确指出这些都是人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如“人们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范围内制造呢绒、麻布和丝织品的”,“这些一定的社会关系”“也是人们生产出来的”,“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围”(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48页。)。而康书讲的那些概念是与人的实践完全脱节的,二者显然有别。 第五,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对历史的理解。马克思批判地吸取欧洲从古代到近代的哲学遗产,尤其是伊壁鸠鲁、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成果,在与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结合的研究中,开创出“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注:马克思讲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是不同的,其根本特征用一句话来表述,便是将对象当作实践来理解,这只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特色。它的更鲜明的特点是改变现实世界,因此是实践哲学。对此我将有另文探讨,本文不多作解释。)。这个新哲学指出,我们生活“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9、131、122、122页。)。这个现实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48页。)。显然,“实践的现实的世界”的发展便是历史。“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对于这个历史的实际存在,人们有着大量“直观的、无可辨驳的证明”(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9、131、122、122页。)。 马克思的哲学不只是对个人生活的理解。“个人是社会存在物”(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9、131、122、122页。)。马克思指出,作为哲学家和科学家,“不仅我的活动所需要的材料,甚至思想家用来进行活动的语言本身,都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我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9、131、122、122页。)。马克思立足于人类社会即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之中,运用社会提供的语言、思维等工具,加上他自己的创造,利用社会提供的材料,从理论的角度探索生活于其中的实践的现实的世界及其历史发展。这种实际的历史研究,需要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可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43、49、16页。)。从这些现实前提出发,马克思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18-119页。),也就是人的意志支配下的对象性实践活动而已。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这种观点表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43、49、16页。)。环境创造人这个形象说法不过是指人们通过改变环境而改变人自身。“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5、323页。)。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43、49、16页。)。因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5、323页。)。这就是马克思对已经实际存在的人类历史及其本质的基本见解。我在上面几乎全部引用马克思本人的语言表达出他对历史及其本质的见解。请读者以马克思的见解与前述各种见解包括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见解比照一下,看看究竟是哪一种见解真正把握了实际存在的历史的本质。显然,是马克思把握到了。 马克思对历史的理解并没有到此为止。到此为止,还只不过是对已经实际存在的历史的理解,而马克思更加重视的是新的历史的创造,从而改变世界。他在批判“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强调要将实际历史过程中的事物、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43、49、16页。)后,进一步强调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这里的涵义便是,不仅要从实践去理解已经存在的世界和历史,而且要在正确理解、认识现存世界和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从主体的感性需要出发,形成新的理论目的,从主体实践的角度作出新的理论探讨。这里对理论研究提出的要求,不仅是认知的,而且是实践的。马克思对此并未进一步展开,这当然同19世纪的精神环境相关联。但他无疑已经超前地开辟出了一种新的实践的思维方式,深深地启迪着后人,对当代仍旧具有极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如同人们熟悉的,马克思还将用现实的实践方式改变世界提到理论日程,并从1847年开始直接投入革命斗争,同时为适应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进行现实阶级斗争需要而提出过被人们称作的“唯物史观”(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称自己的历史观为唯物史观)。应当如何结合当时无产阶级面临的阶级斗争任务来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理论概括,我另有文章探讨马克思创立的哲学与其历史观的关系,这里对此不再讨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