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田昌五。中国历史分期问题[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0年第4期。 [19]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第3期。 [20]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Z].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21]吴承明。要重视商品流通在传统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的作用[J].《中国经济史研 究》1995年第2期。 [22]吴承明。市场史、现代化和经济运行[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1期。 [23]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情结[J].《读书》1996年第8期。 [24]方健。自甘淡泊潜心宋学--记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教授[J].《文史知识》1994年 第8期。 [25]陈其泰。范文澜与毛泽东的学术交谊[N].《光明日报》2001年10月11日。 [26]侯云灏。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史学的基本走向[J].《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 期。 [27]齐世荣。终身从事中国的世界史研究[J].《历史教学问题》2003年第1期。 [28]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48 页。 [29]黎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学[J].《历史研究》1983年第2期。 [30]戴振海。驳‘四人帮’的历史学界‘一片黑暗’论[J].《历史研究》1978年第4期。 [31]顾准。顾准文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12-316页。 [32]丁守和等。黎澍学术思想述略[J].《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 [33]戴逸。世纪之交中国历史学的回顾与展望[C].《世纪之交的中国史学》,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4]吴承明。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史研究[J].《经济研究》1995年第4期。 [35]恩格斯。致威·桑巴特[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406页。 [36]宋士堂等编。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动力问题[C].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前言,第3-4 页。 [37]刘大年。历史研究的对象[C].《刘大年史学论文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8]罗荣渠。略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与终极原因的内在联系[J].《历史研究》1980年 第5期。 [39]黎澍。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J].《历史研究》1984年第5期。 [40]刘大年。怀念黎澍同志[J].《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2期。 [41]吴明。全国首届史学理论讨论会述要[J].《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1期。 [42]何兆武。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J].《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3]田昌五。中国历史发展体系的新构想[J].《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4]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6页。 [45]沈长云。认清中国古代非西方历史发展道路的特色[J].《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6]李伯重。资本主义萌芽研究与现代中国史学[J].《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 [47]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