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从经注与史注的变奏看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学术史地位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张瑞龙 参加讨论

作为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的裴松之《三国志注》(注:其他三种为刘孝标《 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李善《文选注》,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 十“《世说新语》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第1182~1183页;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三联书店2000年,第116~117页。),就历代学者对它的研究而言,大致可分为如下 几类:
    1.对裴注具体史事内容的考证性研究,如文字的校勘考订,词义训释,典故注释,史 事补充及地理诠释等。清代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异峰突起,蔚为大观,形成裴注研究 在该领域的全面高潮,其研究取向波及并影响了民国以来的裴注研究。代表成果有周寿 昌《三国志注证遗》,卢弼《三国志集解》等。(注:关于这方面成果的综述,见杨耀 坤《陈寿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44~203页及第144页注①。)
    2.对裴注的各种专题性研究,大致可分为三。
    其一,对裴注所引书籍数目、种类与裴注所保存魏晋史料的研究。这一点,自钱大昕 、赵翼以来一直是裴注研究者们瞩目的热点之一。其后学者如沈家本、王钟翰、陈垣、 周国林、逮耀东、伍野春等(注:参见伍野春:《裴松之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第248~250页;逮耀东《<三国志注>引用的魏晋史料》,见逯著《魏晋史学的思想 与社会基础》,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394~412页。),对此均有专 门研究。但确如逯耀东先生所言,裴注“保存了大批的魏晋史料,只是一个意外的收获 ”[1](p440,352),这是裴松之当年注此书时所始料不及的,而且裴注的真正价值也不 仅在于此。因为裴注所引的书籍,就其对裴注自身的研究而言,除了反映裴氏作此书时 ,史料采择的广泛程度和对当时三国史研究成果的吸收状况外,在整个裴注研究领域并 不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何况诸学者从事该方面的研究,又多注重从古代典籍的辑佚、 辨伪、考证等方面整理的角度考察,而不是裴注本身。
    其二,对裴注撰著体例的评价与研究。这一点,自唐代史家刘知几以来,历代学者多 有涉及,但仅是片言只语。1939年陈寅恪先生提出裴注是“合本子注”,其后,王钟翰 先生《三国志裴注考证》、陈先生本人《徐高阮重刊洛阳伽兰记序》、逯耀东《<三国>与汉晋间经注的转变》诸文(注:陈文见《寒柳堂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第143页;王文载《中国文化研究汇刊》第五卷(下),1945年9月,第163~165页;逯文 见《魏晋史学的思想与社会基础》,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第414页。) ,对此都有系统论述。这在裴注研究的专题领域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其三,对裴注所表现的裴松之思想的研究,有柳诒徵《三国志注义例》等。其中,关 于裴氏史学评论思想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有逯耀东《<三国志注>与裴松之自注》、卢 建荣《裴松之历史评论的思想根源》等。(注:柳文,见柳曾符、柳定生编《柳诒徵史 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04~527页;逯、卢两文,均见许卓云等著《 中国历史论文集》,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57~272,493~517页。)
    3.对裴注及裴松之本人的全面考察与综合研究。
    这方面当首推杨翼骧先生的《裴松之与<三国志注>》。杨先生此文,在广泛吸收前人 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大拓宽了研究领域,几乎照顾到了裴注的方方面面,成为该研究 领域的一座里程碑,后之研究裴注者,无论其对杨先生的具体观点同意与否,都不能忽 视此文。其后,张孟伦先生《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一文,对杨先生的部分观点提出质 疑,使裴注在该领域的研究趋于深入。近年伍野春先生的《裴松之评传》可以说是该研 究领域的代表性力作。伍著在杨、张诸文的基础上,扩展补充,对裴注中表现的裴松之 的个人思想及史识、史法等,都有不少发明。尤其注意的是,伍氏研究裴注所引书籍, 不仅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书目,还统计了所引各书的次数[2](p256~259),为以后裴注在 此方面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
    此外,逯耀东先生对裴注的研究,还独辟蹊径,从史学独立与汉晋间经注转变对裴注 的影响等角度,研究和考察裴注的出现及其在史学注释史上的地位,并进而论及裴注的 注释方式对司马光《通鉴考异》的影响,大大拓宽了裴注研究的领域,开辟了裴注研究 的新天地。但由于逯氏认为裴注的学术渊源无法考证[1](p338),使得其对上述诸问题 的论证犹有待发之覆。这首先表现在对裴注学术渊源的考察,如果将其置于整个中国学 术发展(分野)史,尤其是经注与史注的双重变奏中,便不难发现其学术史地位与学术渊 源所在,即:当史学作为经学的附庸时,史注也附属于经注;伴随着史学从经学的附庸 地位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史注也逐渐打破此前经注研究范式,探索适合史学 这门学科本身特点的研究范式;裴注正是对这些探索成果的吸收和总结,并继承了经注 研究范式的优长之处;裴注对后世的史注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近代获得了新生 ,它的出现标志着史注研究范式的确立;这种新的研究范式,反过来又影响了其所脱胎 的经注研究范式,仔细研究二者关系的变化,就会发现其与学术史上经史关系的变化, 存在着某种规律性的联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