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历史观念史:国病与身病(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复旦学报:社科版》 朱维铮 参加讨论

前已提及本传在七十列传中间的序次问题。序次表征司马迁所设计的“列传”的整体架构。通过不同时空或同一时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历史人物活动,展现自己的这个世界的历史,是怎样被创造、被改变和被转化的,也就是“通古今之变”,无疑是司马迁对于历史编纂学的一项巨大贡献。然而历史人物现身于特定时空的共同舞台,总以个人面目登场,总扮演着某一种特殊角色,怎能展现形形色色的个人活动,在“古今之变”中间,都不可或缺,都对自己生存的共同环境,起过或大或小或隐或显的作用呢?七十列传的序次,以及必受荀况“合群明分”思路启迪的专传、合传、类传以及外国传的类型区分,便透露了司马迁关于“列传”体整体架构设计难题的解决方案(注:今本《史记》的八书首篇《礼书》,内有大段议论,与《荀子·礼论》相同。因《汉书·司马迁传》,谓《史记》阙十篇,“有录无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说,阙文内包括《礼书》。故后来研究者,多以为今本《礼书》,即后人移荀况《礼论》所补。清代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于考迁书之“十篇有录无书”一则,以为除《武帝本纪》全亡,《三王世家》、《日者列传》、《龟策列传》三篇乃未完成稿,此外不见所亡何文。据此,则《礼书》与《礼论》的关系,尚待研究。但司马迁对荀况的隆礼论,如谓礼制起于养欲给求,礼义的内涵是合群明分,礼法关系是从未然和已然相反相成的角度保障社会秩序等等,是赞同的,由天官、平准诸书,货殖、游侠、酷吏诸传,均可证明。因而,我以为七十列传的结构设计,一个重要的指导理念,便是取自荀况的合群明分思想。)。
    由此来看《扁鹊仓公列传》的序次,被定位于田叔、刘濞二传中间,就不是随意的。田叔是汉初的三朝元老,曾被汉文帝称作“长者”,而他主要名声,来自调停汉景帝与同母弟梁王的紧张关系,以及出任鲁相,诱导鲁王改恶守法,是孔子所称“居其国必闻其政”的良吏楷模。[4]同样,司马迁写刘濞传,也凸现这位早与景帝结怨而首倡起兵反对削藩的吴王,统治吴国数十年,“能薄赋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实现了刘邦封他以求东南稳定的期望。但也因此使汉景帝感到他对君主集权的威胁。改变汉文帝的安抚政策,而且这位皇帝用人多疑,既从晁错建议下诏削藩,又与袁盎密谋杀晁错以图遏制吴楚诸侯联合造反。[5]司马迁显然认为治国如同治病,不可讳疾忌医,更不可弃良医而信庸医,致使轻恙变重症,自招乱亡。他写田叔“义不忘贤,明主之美以救过”的故事,再写景帝用人多疑而终于激起诸侯造反乃至君位几失的故事,在二传之间忽然插入古近两位名医因医术高明反遭不幸的故事,那序次编定,岂非无意?
    正因如此,我以为司马迁依据宫廷档案,详录汉文帝与淳于意关于医术的九问九答,由医案到医道,完全不夹评论,但一再实录淳于意向皇帝陈述,医为“国工”,除了“大识其病所在”,还应“好数”,可比“圣儒”(注:淳于意对策中述其师公孙光称赞他“必为国工”,又向后师阳庆推荐他:“意好数,公必谨遇之,其人圣儒。”均见《扁鹊倉公列传》“太史公曰”。同卷扁鹊传:扁鹊入咸阳,“秦太医令李醯自知伎不如扁鹊也,使人刺杀之。”。)。难道只是“录其医案”(注:清代章学诚曾为司马迁的著史体例辩护,以为后人批评《史记》义例不及《汉书》严谨,是因为不懂撰述与记注的区别,而迁书通变化,“体圆用神,多得《尚书》之遗”,纪表书传,“本左氏而略示区分,不甚拘拘于题目也;”“《仓公》录其医案,《货殖》兼书物产,《龟策》但言卜筮,亦有因事名篇之意,初不沾沾为一人具始末也。”见《文史通义》卷一《内篇》一《书教》下。其说有见,但对司马迁列扁鹊、仓公传的序次命意,仍乏理解。参看周予同主编、朱维铮修订《中国历史文选》下册,关于《文史通义》及《书教》下篇的解题。该书由上海古籍2002年新版,页221~224。)?
    汉文帝是“今上”即汉武帝的祖父。中国史论者每好艳称“文景之治”,理由是这对父子,作为西汉帝国第三、四代皇帝,做到了黄老学说提倡的“与民休息”。其实呢?汉文帝因为相士预言他的男宠邓通必将饿死,而赏给邓通一座铜山,致使“邓氏钱布天下”[6],便揭穿了帝国这位三世皇帝提倡节俭的虚伪。其子汉景帝,虽迫于母后严命,不得不读《老子》,却欣赏儒者关于君臣等级现状不可改变的议论[7-p75~77],又为集权个人而激化藩国与朝廷的矛盾。其子汉武帝“独尊儒术”,如他的一位鲠直大臣批评的,“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注:这是汉武帝亲政后招文学儒者,诏书内有欲施仁义云云,引发主爵都尉汲黯的批评语。汲黯家族自战国末到西汉初,世代为卿大夫,到他已传七世,本人习黄老学说,“治官理民,好清静”,又有侠气,鄙视汉武帝母舅田蚡等政治暴发户的行为,以敢于面析廷争,博得年青皇帝的敬重。语见《汲郑列传》,《史记》卷120。),或如司马迁揭露他的御用经学家董仲舒、公孙弘等所讽刺的,“以经术缘饰吏治”(注:参看《平津侯主父列传》,《史记》卷122。平津侯,即公孙弘。)。司马迁给“今上”及其亡父,都写过编年史。但现存的《史记》,《景帝本纪》全抄《汉书》,《今上本纪》也与《封禅书》雷同。从东汉起,人们便指出,造成这古怪现象的,是汉武帝。因为“今上”得知太史令司马迁写了一部史书,便索阅其书,他最感兴趣的,首先是司马迁怎样写他和他的父亲。没想到这位年薪仅六百石小米的占星官,居然秉笔直书,毫不顾及圣天子及其父君的颜面,于是“大怒,削而投之”[3]。两篇现代编年史从此消失,也种下作者断子绝孙的祸根(注:据《汉书》,司马迁仅有一女,嫁与汉昭帝时任大司农的杨敞。自从孟轲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下》),至西汉诸帝均标榜以“孝”治天下。曾通令天下诵《孝经》的汉武帝,明知司马迁无子,却以受宫刑当作免其死罪的条件,随即任其为中书令,彰显其“不孝”。倘由此重读司马迁《报任安书》内的死生之辨,或近乎史实。)。
    由此可见绝对权力多么可怕。但绝对权力也决非不受挑战。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宁受宫刑,宁受充当宦官带来的更大屈辱,却于出狱后续写的《扁鹊仓公列传》,继续申述他早已认准的真理,就是医国也如医人,都必须依靠良医。
    淳于意答汉文帝九问,都在侥幸免罪后的“家居”时期。司马迁没有交代他应诏对策以后的历史,不言而喻,说明汉文帝不认同这位“圣儒”的治术。比较起来,虽悠远难考,却提供了据以立论的想象空间,于是司马迁可以借其传奇医案而抒发己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