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边界冲突时期美国对印度的支持和援助 1961年春季,印度政府决定进一步推行“前进政策”。印度的目的是,在边界地区将印方 的军事哨所不断向中国实际控制线推进,甚至推进到中方哨所的后面,以武力迫使中国接受 印度划定的边界。尼赫鲁认为,印度的行动不会遭到中国的反击。一位印度历史学家指出: “ 根据不同的情报和外交报告,他使自己相信,中国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已越来越紧张 ,国内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局面。这些因素使中国不能对印度采取任何军事行动。”(注:Harish Kapur,India’s Foreign Policy,1947-92:Shadows and Substance,New Delh i:Saye Publication,1994,pp.25-26.) (一)美国对印度军事冒险政策的怂恿 6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困难。美国决策层自作聪明地以为中共可能接近于垮台 。1月,国务卿腊斯克(Dean Rusk)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必须小心地不过分强调中共的军 事和经济力量。关键问题是力量在哪里。例如,比较中国在其他地区的力量,它在印度北部 边境地区的力量就相当少。”他要求研究20世纪中国政权交替时的各种情况:什么情况下政 府会失去“天命”?中国是否可能重新发生军阀混战和割据?等等。5月底,美国最高级别的 《国家情报估计》说:“印度试图迫使中国从克什米尔的拉达克(中印边界西段)前沿阵地后 退,这可能会导致边界冲突,但形势不利于发生任何军事上的升级。”显然,美国政府对中 国的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问题是这种估计还间接地鼓动了印度政府。中印边界战争发生 以后,美驻印大使加尔布雷思(John K.Gal-brait)在一封给肯尼迪的信中承认,“印度人总 是低估中国的意图。我们的估计可能也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影响了他们。”(注:FRUS,1961-1963,vol.22,pp.176-179;FRUS,1961-1963,vol.19,p.258;John KennethGal braith,Ambassador’s Journal,A Personal Account of the Kennedy Years,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67,p.413.) 肯尼迪政府知道,印度在中印边界地区采取的是军事冒险政策。但美国从不反对印度对中 国使用武力。1961年,美国军方认为应尽快向印度出售军事装备,“对于印度加强自己以对 付中共日益增强的军事力量和侵略倾向的努力,美国是表示同情的。美国准备考虑印度得到 某些具有双重用途的军事装备的要求,如运输机、高纬度地区使用的直升机、雷达、舟桥和 工程装备等。如果印方愿意,美国准备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优惠地提供这些装备。” (注:FRUS,1961-1963,vol.19,pp.97-98,150.)印度此时最想得到美国的F-104超音速喷气战斗机和“响尾蛇”导弹,但由于巴基斯坦的 强烈反对,美国只能拒绝印度的要求。印度于是转向苏联求购同一档次的米格-21战斗机。 美国对印度这一动向非常不满,它与英国一起竭力阻止印度购买苏制飞机。美国建议印度以 优惠条件购买美国的C-130运输机,并以美国补贴的方式购买英国战斗机。但印度对英制飞 机却没有兴趣。 1962年3月,副国务卿鲍尔斯再次去印度评估形势。在同印军参谋局长、积极鼓吹“前进政 策”的考尔(B.M.Kaul)将军会谈时,考尔问鲍尔斯,在中国公开入侵的情况下,美国是否会 向印度提供军事援助。鲍尔斯回答说他个人认为美国会这样做。考尔要求美国派高级军官到 印度秘密访问,通过协商双方为上述情况准备一个应急计划。显然,为了达到以武力强占中 国领土的目的,印度军方要为最坏的情况做准备。鲍尔斯的回答是误导性的。他可能使考尔 得到这样的印象,即美国的保证将使印度的军事计划万无一失。鲍尔斯报告说,印度领导人 对中国的“威胁”有深刻的理解,印度已解决了一些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它对抗中国决 心已大为增强。他要求华盛顿认真考虑考尔的要求(注:FRUS,1961-1963,vol.19,pp.274,219-220.)。 1962年夏,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8月10日,尼赫鲁对美国大使加尔布雷思说, 印度希望同中国谈判,谈判可能在9月后进行,但又暗示边境地区可能随时会发生交战。加 尔布雷思向华盛顿报告说,尼赫鲁并不预期谈判会有结果。9月上旬,在东段边界的朵拉地 区双方军队发生流血冲突后,印度决定采取代号为“来克亨”的军事行动,用武力把中国军 队从东段争议地区驱赶出去。10月10日,印军又在僧崇地区挑起了冲突。就连美国的情报也 认为,“可能印度自己要对这一事件负责,因为印度要把中国人从印方要求的领土上赶走。 ”(注:Steven A.Hoffmann,India and the China Crisis,p.130;FRUS,1961-1963,vol.19,pp. 32 1,341.) 在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后,印度多次要求美国尽快出售美制装备的零配件及运输通讯装备。1 0月2日,印度要求紧急购买美制C-119军用运输机的零配件。4日印度又提出紧急转购加拿 大订货的“驯鹿”运输机。同时,印方还提出购买250台防空雷达用于中印边界地区。美国 军方不仅要求政府立即批准印度所有的要求,而且还为印度提出进一步要求做了准备(注:FRUS,1961-1963,vol.19,pp.340-343.)。 由于印军在僧崇地区遭到沉重打击,10月12日,考尔从前线赶回新德里汇报。他对到其家 中摸底的加尔布雷思说,印度打算将中国军队赶出印度的领土,但是尼赫鲁和梅农对这一任 务的困难性尚未有充分的理解。他强调“只有在美国的帮助下这一任务才可能完成”。考尔 说,他“已劝告政府放弃对不结盟政策的承诺,并要求美国提供援助”。他确信“由于对共 产主义的厌恶”,美国肯定会欢迎印度的要求。虽然加尔布雷思说美国希望避免卷入中印冲 突,但他没有反驳考尔的估计(注:Galbraith,A life in Our Time,p.429.)。 10日以后,中印危机进一步加深。18日尼赫鲁从锡兰回国,加尔布雷思立即赶到官邸同他 会谈。尼赫鲁说,印度已决定要把中国人赶走,不管需要一年、五年或者是十年的时间。印 度不会使用所有力量,主要是“用地面部队保持对中国的长期压力”,而且这一措施也将扩 大到西段边界地区。加尔布雷思对尼赫鲁这一方针继续表示支持(注:FRUS,1961-1963,vol.19,pp.346-347.)。 与在果阿问题上的立场相比,美国对印度的“前进政策”显然是全力支持的。肯尼迪政府 不仅从政治上鼓动印度进行军事冒险,而且为印度的军事行动提供了实质性的援助。但是, 美国对这一军事冒险政策的结果却估计不足。中央情报局原来认为“印度军队的战斗效率在 自由亚洲是最高的”,但战争的结果却完全出乎美国的预料。加尔布雷思后来辩解说:“我 们知道那儿(指中印边界地区)的情况如何,我们以为印度人知道他们在干什么,但很明显的 是,实际上他们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注:FRUS,1958-1960,vol.15,pp.570-571;Dennis Kux,India and the United States,p .202.)其实,正是美国的怂恿使印度有恃无恐,忘乎所 以。 (二)肯尼迪政府的应急措施 10月20日,中国军队开始自卫反击作战。22日,美国国务院指责中国“侵略”,并宣布会 以同情态度考虑印度的援助要求。10月26日,加尔布雷思得到授权,宣布美国承认麦克马洪 线是“一条传统的、基本上被接受的国际边界,美国完全支持印度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 这表明,美国可能公开干预中印边界冲突。为了减少印度的压力,国务卿腊斯克告诉阿尤布 汗总统说,中国的行动威胁了整个次大陆的安全,巴基斯坦应保持边界平静,“必须避免采 取增加印度困难的行动”。肯尼迪还亲自写信给阿尤布汗,要求巴方向印度做出不采取军事 行动的保证。美国还迅速向印度政府提供了有关中国的军事情报,与印度建立密切的情报交 换关系(注:FRUS,1961-1963,vol.19,pp.349,358-359;Galbraith,Ambassador’s Journal,pp.3 86,395.)。 10月24日,印外交部长德赛(M.J.Desai)表示,印度很快会向美国提出援助要求。26日,华 盛顿表示,只要印度提出要求,美国愿意用军事援助方式(无偿援助)提供武器装备。27日, 印驻美大使向肯尼迪递交了尼赫鲁的信,尼在信中正式要求美国紧急提供军事装备。但是印 度大使要求肯尼迪在回信中不要提军援问题,因为新德里还在考虑以现金购买美国武器。此 时,尼赫鲁力图避免国际舆论认为他已放弃了不结盟政策。从11月3日起,美国开始向印度 紧急 空运武器弹药及通讯装备,美军C-130大型飞机为这批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物资起飞60架次(注:FRUS,1961-1963,vol.19,pp.352,384. ) 。 中国开始自卫反击作战时,古巴导弹危机已经发生。为了使华盛顿能集中精力处理导弹危 机,美英两国决定在伦敦建立联合工作组,研究中印边界局势的发展。工作组的另一任务是 为双方的对印长期政策进行评估。11月中旬,伦敦工作组建议,在今后数月内美国及英联邦 国 家为印度装备5个师的军队,这笔开支大约需要1亿美元。伦敦工作组的基本设想是,在得到 这一援助后,印度在目前位置上能顶住中国的进攻。印度如果要“收复”所有被“占领”的 地区,它必须调动部署在印巴边境地区的2/3的军队。伦敦工作组认为,西方的最佳方案是 ,在提供相当数量援助的同时,向印度施加压力,促使它改善与巴基斯坦的关系,解决克 什米尔问题。在此之后,西方再考虑向印度提供长期军事援助。这一方案基本反映了英国政 府的意见(注:FRUS,1961-1963,vol.19,pp.385-387;FRUS,1961-1963,vol.22,pp.322-325.伦敦 工作组的建议基本来自英国政府,而英国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与周恩来总理10月底同英国前 议员麦克唐纳的谈话有关。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 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第507-508页。)。 11月17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卡尔·凯森(Carl Kaysen)在给肯尼迪的报告中指出, 伦 敦工作组提出的是初步方案。提供1亿美元援助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印度获得全面的军事优势 ,而是要为印巴解决基本分歧创造机会。下一步援助计划要等中国的军事动机及次大陆局 势变得更清楚时才能提出。凯森说现在还不能确定,把印度推得更远、向它提供更多援助、 使它 不能按中国的条件进行谈判、不能退回中立主义立场上去是否更符合美国利益。他强调,中 印“战争拖延下去有助于美国重大政策目标的实现”。原因是如出现这种局面,中立主义在 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将会下降,印巴关系可以得到改善,中国的威望与实力会受到打击。但凯 森也指出,让战争拖下去的方针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美国是否愿意承受增加支出的负担? 巴基斯坦是否会成为美国的“限制性因素”?等等(注:FRUS,1961-1963,vol.19,pp.385-387.)。凯森的报告表明,美国认为中印战争 是一次天赐良机,但还不能断定它要为其目标付出多大的代价。 11月14日,印度在东段边界地区发起新的军事进攻,中国不得不进行第二阶段的自卫反击 作 战。中国军队在战斗中迅速和全面清除了争议地区的印军据点,而且还进入传统习惯线以南 作战,印军全线溃败。震惊中的尼赫鲁几乎丧失了判断大局的能力。19日,他在未同内阁磋 商的情况下两次致信肯尼迪,说“局势真正令人绝望”,呼吁美国紧急向印度派遣12个中队 的超音速战斗机,并提供先进的雷达和通讯设备。他请求在印度空军未完成训练之前,先 由美国飞行员驾驶这些飞机作战,以保卫印度的城市。这实际上是要求美国派空军到印度与 中国直接交战。尼赫鲁还要求美国提供两个中队的C-47中程轰炸机,由印军驾驶轰炸中国 境内基地和机场。加尔布雷思也沉不住气了,他要求肯尼迪立即让航空母舰进入印度,对中 国进行军事威胁(注:FRUS,1961-1963,vol.19,p.397;Micheal Brecher,“Non-Alignment Under Stress: T he West and the India China Border War,”Pacific Affairs,vol.52,1979-1980,pp.6 12-630.)。 尽管美国已将“企业”号航母调至孟加拉湾,但肯尼迪政府对印军的迅速失败还是深感震 惊。腊斯克认为,尼赫鲁在要求“美印无限制合作,以对付中国对印度的入侵”,这实际上 已是要求同美国结盟。但问题是印度“并没有真正做好准备,根据这种条件面对局势”。腊 斯克说,在印度没有公开澄清它的不结盟政策之前,美国不可能考虑直接参战。为了弄清尼 赫鲁的想法,肯尼迪决定先让助理国务卿哈里曼赶赴新德里。同时,紧急调遣12架C-130大 型运输机,为印军抢运增援和物资(注:Galbraith,A Life in Our Time,pp.437-442.)。 11月22日哈里曼到达印度时,中国已宣布单方面停火,并宣布将把军队撤回至1959年实际 控制线。中国的行动打破了美国使战争长期拖延下去的幻想,印度不得不在事实上接受了停 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