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肯尼迪政府与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 蔡佳禾 参加讨论

尼赫鲁需要西方的军事援助,但也要保住不结盟政策这块招牌,而苏联的支持是他达到目 的的先决条件。11月2日,印度外交部秘书长R.K.尼赫鲁(R.K.Nehru)对苏联驻印大使说,尼 赫鲁指令他转交一封致赫鲁晓夫的信,并同大使进行谈话。R.K.尼赫鲁说,中印边界战争的 发生是中共“左派教条主义基本战略的一部分”,中共左派的目的是要证明,“作为一个资 本主义国家印度必定要加入西方集团中去”,“他们正以行动竭力迫使印度放弃不结盟政策 ,使它被纳入西方集团。”这位秘书长还说,他确信中国的行动是中苏意识形态争论的延续 ,中共“正在把主要打击目标指向苏联及其外交政策原则”。而印度是高度评价这些原则的 (注:“New East-Bloc Documents on the Sino-Indian Conflict,1959&1962,”ed.by JamesG.Hershberg,in New East-Bloc Evidence on the Cold War in the Third World and th eCollapse of Détente in the 1970s,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Bulleti n, Winter 1996/1997,p.264.)。这番话表明,印度竭力要扩大中苏分裂,以确保它继续得到苏联支持。
    印度的期望没有落空。古巴导弹危机刚一收场,赫鲁晓夫就觉得可以抛弃中国了。11月5日 ,《真理报》重新表示,苏联在中印冲突问题上持中立立场。11月17日,美国国务院情报 研究司的希尔斯曼在分析中说,苏联“可能被迫要在对中国履行作为军事同盟及共产主义伙 伴国家的义务,以及它殷勤培育的同印度的联系中进行选择”。苏联希望尽可能保持中立并 让双方谈判。但是只要这场冲突持续下去,莫斯科可能就无法逃避这种困境,“这一冲突持 续越长,它对中苏关系的分裂性影响就越持久、越强烈。”(注:S.Nihal Singh,The Yogi and the Bear,p.31.)
    在肯尼迪政府中,国务卿腊斯克对于援助印度较为消极。11月19日,他在同总统讨论中印 危机时说,他怀疑印度以后会与中国进行谈判,双方可能达成某种“交易”。他认为,美国 应该让英国在援印问题上起主要作用,“我们越是站到前面去,我们就越是把莫斯科推向北 京。”(注:FRUS,1961-1963,vol.19,p.396.McMahon,Cold War on the Periphery,p.287.)腊斯克相信,中国在印度的目标是有限的,但中印冲突是美国使中苏分裂深化的天 赐良机。
    23日,哈里曼在新德里对尼赫鲁说,美国并不打算要印度加入西方军事联盟。如果可能, 对 印度来说,最好是保持与苏联的良好关系。哈里曼回国后向肯尼迪汇报说,印度的不结盟政 策会发生相当程度的、实质性的、在方式上有利于美国的变化。但美不应谋求印度与美国 或西方建立形式上的总体联系。西方形式上的保证可能破坏印度实质性的努力,并且可能迫 使它断绝与苏联的关系,“致使苏联与红色中国更为接近”(注:R.Hilsman,To Move a Nation,pp.332,325;FRUS,1961-1963,vol.19,pp.417,426-42 7.)。显然,美国对印政策出现了 矛盾。
    11月30日,国务院政策计划委员会提出了题为“美国对共产党中国的政策”文件,这份文 件说,美国要努力避免采取“或是会减少目前及将来对中国的压力,或是会迫使中国与苏联 回到密切联系中去”的行动。这一观点很快就成为肯尼迪政府对华政策的重要目标。12月美 国决定,不再阻挠印度采购苏联米格飞机。在反驳英国的不同意见时,加尔布雷思说,莫斯 科希望避免长期夹在中印之间,而米格机是让苏联继续挂在印度的鱼钩(注:FRUS,1961-1963,vol.22,pp.325,437,456.)。印度购买米格机 似乎已成为符合西方利益的行动,考虑到几个月前美国还拼命反对此事,这一变化极具讽刺 意义。
    1963年5月,腊斯克在访印后报告说,尼赫鲁将坚持不结盟政策,“这是为了在反对中国时 得到苏联的帮助。如果这样做失败的话,他就会同中国讲和。”(注:FRUS,1961-1963,vol.19,p.577.)就美苏竞争而言,肯尼迪 政府自然不愿看到苏联在新德里的影响扩大,但为了达到分裂中苏这一更具战略意义的目标 ,美国不得不接受这种扩大作为代价。然而,在苏印关系发展的前提下,美国指望印度会接 受它的冷战战略是不现实的,甚至在逻辑上也是混乱的。有了苏联的支持,印度不仅可以长 期与中国对抗,还可以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不做让步,同时避免对西方武器的依赖,并为自己 的利益而不加入西方同盟体系。
    美国的对外政策是为其自身利益服务的。1963年5月,中央情报局局长麦考恩(John McCone )在谈到美国在南亚的目标时说:如果印度同中国联合,美国就不会有“自由的南亚”。“ 我们的利益是建立一个强大的次大陆,我们将利用能帮助我们推进这个目标的国家。”麦考 恩说,美国虽然不能解决印巴矛盾,但也不能让那些“自称中立的人完全落入共产党的阵营 ”(注:FRUS,1961-1963,vol.19,p.480.)。麦考恩的话表明,美国在中印边界冲突中是要利用印度进行冷战,而不是被印度利用 为它拓展疆界。
    肯尼迪的南亚政策在中印边界冲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此后美国在南亚的影响却走了 下坡路。英国的政策是阻碍美国实现其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英国原来对印度的中立主义政 策 相当宽容,而麦克米伦在拿骚的态度却很苛刻。英国很清楚,印巴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可能 性几乎是不存在的,但是它却坚持以此为长期军援的条件。这表明,财力拮据的英国根本不 愿为武装印度掏钱。科默尔的小组委员会曾经认为:英国不愿承担过多义务的原因是,“它 不想做任何要付大代价的事”。其实,美国也不愿意花钱帮助印度实现军事现代化(注:FRUS,1961-1963,vol.19,pp.435,453-456.)。
    南亚地区的国际关系是复杂的,不仅印巴关系对这一地区的战略形势有着重大影响,中巴 关系、印苏关系、中苏关系也对局势产生着互动影响。中国很快打赢战争,很克制地结束冲 突,在关键时刻与巴基斯坦解决边界问题,这些行动都大大压缩了美国的政策空间。这一时 期肯尼迪政府开始关注中苏分裂,防止中苏关系的修复被认为是最优先的目标。为此,美国 不得不改变策略,容忍苏印关系的发展。然而这种变化同肯尼迪政府的南亚战略目标存在着 矛盾。印度虽然没有同中国联合,但它同苏联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中印边界冲突中,美国 虽然卷入很深,但它对事态发展的结果、对南亚地区的战略形势却没有产生多少实质性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