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文献通考》三题(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史研究》 吴怀祺 参加讨论

马廷鸾谈到唐至五代十国的节度使的变化,有一段论述,他说:
    呜呼,宇宙之为天下裂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太宗初置沿边节度使。天宝十载,分西北十节度,大率以其兵防边耳。固未尝有世袭之节度也。自安史乱而后,河北三镇有世袭之节度,然犹未有东南之世袭节度也。自黄巢乱而后,东南遍海内皆为世袭节镇矣。
    五代十国皆节镇之流裔而并合者也。自宣武并河中、魏博、淄青、成德、泽州而为梁。自河东据潞州而为晋。然后吴以淮南,越以镇海,闽以威武,楚以武安、镇江,南汉以清海,岐以凤翔、邠宁,蜀以两川,而燕之卢龙,荆之荆南亦并出焉④。
    马廷鸾把历史的变化和趋势说得脉络清晰。节度的变化在唐朝以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为界限分成三个阶段。唐太宗始置节度使,至安史之乱前,节度设立是以兵防边,节度使不是世袭的,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安史乱后,河北三镇有世袭节度,但东南地区没有世袭的节度。第三阶段是黄巢起义后,东南遍海都是世袭的节镇。马廷鸾从节度设置范围、节度的职能以及节度使的政治特权来看待制度的变化,划分历史的阶段,是很有见识的。马廷鸾把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看作是节度、节镇膨胀的结局,指出“宇宙为天下裂,岂一朝一夕之故”。这种通变的历史眼光应当肯定。事物总是从小的阶段上量变和部份的质的变化开始,发展到大的阶段上事物的质的变化。马廷鸾不可能有这样自觉的认识,但是他在考察历史事物终始时,提出的问题包含有这样的思想。
    第三,关于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问题的一些论述,对封建专制主义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马迁鸾称赞汉文帝轻租税的做法,认为“文帝恭俭节用,而民租不收者,至十余年,此岂后世可及。”⑤汉武帝承文、景富庶,又启用了“兴利之臣”,府库充积了,但这不值得称颂。在马廷鸾看来,郑当时推荐咸阳、孔仅、桑弘羊这些“掊刻之人”⑥,是错误的,郑当时不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政治人物。桑弘羊、孔仅、咸阳的兴利措施是“济武帝之欲,”⑦有关的置盐铁官事,是孔仅,咸阳“聚敛之臣,饰说以盖其私也。”⑧桑弘羊行均输法对农民不利,均输法是“驱农民以效商贾”,马廷鸾说:“然农民耕凿则不能输其所有,必商贾懋迁乃能致其所无,今驱农民以效商贾,则必释其所有,责其所无。”⑨这样的见解和汉代贤良文学的看法相同,他也承认这一点。但在一定程度上,他的话揭露了武帝对百姓的苛刻盘剥。应该说明,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引用“先公曰”,并不表示他和父亲的看法完全一致。马端临多处指出,武帝的“兴利”,不仅对农民不利,也危害商贾,“妒商贾之获利而欲分之”⑩。
    在政治上,马廷鸾着重从人才使用上批评汉武帝。汉武帝举贤良,从表面上看是重人才,但在实际上是另一种情况。马廷鸾说:“辕固以老而见弃,庄助以容悦见录,(董)仲舒殷勤三策而不能引以自近也。以举贤良一事考之,帝终身之得失皆可推矣。”(11)当时,汲黯进谏武帝,望武帝重人材、不要摧残人材。汉武帝强词夺理,拒谏饰非。马廷鸾说:“盖至是名臣文武欲尽,则(汲)黯之说十余年而遂验矣。”(12)
    马端临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和马廷鸾的意见相左。马端临认为武帝试贤良的做法应该肯定。他说:“按,试贤良而至于再策,始于武帝之待仲舒,而晋武之时亦有之。盖于对者数百人之中,特拔之,而且再策之。可见二帝于策士之事究心如此,后世亦不遇,付之有司,视以具文耳。”(13)董仲舒对策“最醇正”,但董仲舒说的一套“乃淳复乎五帝神圣之说,赞颂不容口,而略无建明。”不如晃错对策“知治体,善议论。”(14)言下之意,董仲舒未被武帝重用是有道理的。
    另外,马廷鸾以阴阳变化失调,论说外戚、宦官、后妃专权之祸,讨论兴衰。他认为政治治理要以德为本,要把德和法两者结合起来。这些都值得总结。
    总之,在历史过程的观察上,在史事的评论上,明显地看出马端临受到马廷鸾的影响。但相比之下,马端临对历史的认识是发展了马廷鸾的史学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