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较一个文献各个部份的相关记载,考订史事。董仲舒、公孙弘对策事,《汉书·武帝本纪》系于元光五年。马端临把《武帝纪》与《董仲舒传》、《公孙弘传》有关贤良对策事作了比较,指出《武纪》中元光元年的武帝制策与《公孙弘传》所载的制策在文字上有差别。第二,《武纪》在武帝制策后,说:“董仲舒、公孙弘出焉。”,以为董仲舒对策事在元光五年,马端临比较考订后,说“仲舒对策在建元元年,俱不在元光元年。《本纪》误。”(27)按,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对董仲舒对策事作了考辨,也认为在建元元年。马端临没有提到《通鉴考异》,但从他关于武帝的制策在《本纪》与《列传》中所载不一样的分析上看,马端临在比较考订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二、对各种不同文献中相关的记载作比较考订。如《通鉴》记载唐玄宗天宝六载选举事,说当时由于李林甫采用卑劣的手段,使士子都不能中试,这一年“遂无一人及第。”马端临用《唐登科记》的材料说明司马光的记载不可信。他说:“然以《唐登科记》考之,是年进士二十二人,风雅古调科一人,不知何以言无一人及第也?当考。”(28) 三、用亲见的材料来说明。如唐以后明经试帖书墨义,而墨义的制式究竟是怎样的,考官审卷的通常情形又是怎样的?史书没有明文记载。他以亲见的吕夷简的试卷作了详细解说,并且从唐、宋两朝录试的规定的不同上,看出宋太祖“待士之意亦厚矣。”(29) 各种文献记载有差异,一时无法考订的,马端临把不同的记载都记录下来。如《三朝国史》的《契丹传》所说的自幽州至辽的中京、上京的里程,和《新五代史》的《四夷附录》中胡峤所叙述的不一样,马端临“并录之,以俟参考。”(30)又如关于天象的二十八宿度的解说,《中兴天文志》引王奕的话和沈括在《梦溪笔谈》的论断,两者大体一样,但“王、沈二公,不知其孰先孰后,孰倡孰袭?然王说详而明,沈说简而当,故不嫌并著云。”(31) 注释: ①《文献通考》卷260,《封建考一》“先公曰”。 ②③《文献通考》卷265,《封建考六》。 ④《文献通考》卷276,《封建考十七》“先公曰”。 ⑤《文献通考》卷1,《田赋考一》“先公曰” ⑥⑦《文献通考》卷14,《征榷考一》“先公曰”。 ⑧《文献通考》卷15,《征榷考二》“先公曰”。 ⑨《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一》“先公曰”。 ⑩《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一》“按”。 (11)《文献通考》卷33,《选举考六》“先公曰”。 (12)《文献通考》卷30,《选举考九》“先公曰”。 (13)(14)《文献通考》卷33,《选举考六》“按”。 (15)上引均见《文献通考》卷180,《经籍考七》“按”。 (16)(18)《文献通考》卷13,《职役考一》“按”。 (17)(20)《文献通考》卷20,《市籴考一》“按”。 (19)《文献通考》卷21。《市籴考二》。“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