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二次大战中的“驼峰”航线(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大学学报》 徐康明 参加讨论

日军于1942年3月8日占领仰光。3月10日,美国陆军空运司令部在北卡罗来纳州成立, 并于3月19日派遣一批官兵乘“巴西”号轮船前往印度。3月21日,美国陆军航空队司令 阿诺德将军下令成立美国空运队,从泛美航空公司调25架运输机投入中印航线。美国空 运队从5月开始在中印航线执行空运任务。中国航空公司根据中国政府与英印殖民当局 达成的临时协议,已先于美国空运队开辟了从重庆、昆明经缅甸腊戌到印度加尔各答的 航空线。[11](P830)
    当美国陆军空运中心派遣的100多名军官、1000多名士兵乘“巴西”号轮船横渡大西洋 和印度洋,经过两个月的航行,于1942年5月17日抵达印度西北部的卡拉奇(今属巴基斯 坦)后,发现在中印航线上飞行,无论是在人员、装备、编制还是地形、气候等各方面 ,都面临着无数的困难。美国空运队的1100多名官兵中,只有10%是职业军人,其中飞 行员很少。有的军官甚至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预备役老军官。最急需的飞机最初只 有从民航临时抽调来的20多架DC-3S型和DC-21/2混合型(机身是过时的DC-2型,机翼 和引擎是DC-3型)老式民用运输机加以简单改装后就投入使用。在印度阿萨姆邦的起点 和中国云南昆明的终点都只有一个机场,而且都是与战斗机和轰炸机共同使用。由于缺 乏飞机棚,维修飞机只能在露天进行。由于经常缺乏零件,本来数量就不多的飞机不能 全部投入飞行。美国空运队虽然属于陆军空运司令部,但很长一段时间受驻印的美国第 十航空队节制。空运队不但要听从第十航空队的命令和接受空运任务,而且连自己的物 资也要接受第十航空队管理。[12](P237~239)
    美国的援华物资首先要从美国东海岸横渡大西洋到非洲,再横渡印度洋到印度西海岸 的港口,海上航程长达12000公里。然后经铁路横穿印度次大陆到加尔各答,行程2400 多公里。再沿孟加拉--阿萨姆的窄轨铁路运行约1000公里到达印度东北边境阿萨姆邦 的机场。最后经中印航空线到达中国。[6](P442)在这条万里迢迢,跨越三大洲、两大 洋的超长距离运输线上,中印航空线既是最后、也是最艰险的一段行程。
    中印航空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东到中国云南昆明。途中要飞越号称“世界屋脊”的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平均海拔为4000~5000米左右,最高处达到海拔7000米以上,地形 复杂,气候恶劣,在当时被视为“空中禁区”。横亘在中印边界的喜马拉雅山山脉巍峨 宏大,矗立的群峰蜿蜓起伏,形状好似无数头骆驼的峰背,飞行员们称之为“驼峰”。 在中印航线飞行的飞机往返穿行于这些“驼峰”之间,“驼峰”航空线因此而得名。飞 机在这条航线上的飞行高度比一般航线高一倍以上,高空风云变化莫测,当时喜马拉雅 山区的气象记录基本上是空白,地面的导航、通讯等保障设施极度缺乏,是迄今为止世 界航空史上最为艰险的航线之一。
    由于日军于1942年5月7日占领了缅北战略重镇密支那,当地的机场、通讯、导航和警 报等飞行保障设施全部为敌所用。日军利用这些设施,配备零式战斗机,拦截往返于“ 驼峰”航空线的中美运输机,对飞行速度慢又无自卫火力的运输机造成严重威胁。因此 中美运输机原先从加尔各答沿印度海岸飞行,进入缅甸后经腊戌或密支那向东北飞到昆 明的安全航线无法使用。为避免在飞行途中遭到日军战斗机拦截,不得不将航线北移到 地势更高、气候更恶劣的喜马拉雅山区。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中国昆明的航线,航程虽然 只有约700英里(约1126公里),但是地形和气候的复杂与险恶程度在整个世界空运史上 是罕见的。在飞越“驼峰”的最初60英里(96.5公里)中,山峰的高度先从10000英尺(30 48米)上升到16000英尺(4876.8米),在伊洛瓦底江河谷下降到6000英尺(1828.8米),然 后第二次爬升到16000英尺(4876.8米),在萨尔温江河谷再次下降到6500英尺(1981.2米 ),最后第三次爬升到16000英尺(4876.8米)。飞行到中缅边境后,航线北折数英里,又 要飞越高度为20000~24000英尺(6096~7315米)的山脉。从这里到昆明的空中距离还有 450英里(723.86公里)。喜马拉雅山区的气候长冬无夏,山峰上终年积雪,云层中悬挂 着冰粒。每年6~9月是喜马拉雅山区的雨季,来自印度洋的热带风暴,对飞行安全的威 胁很大。[12](P239)在这样一条障碍重重、险象环生的新航线上飞行,复杂与艰巨的程 度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在飞行途中如果高度太低,一旦遇到强大的气流,其狂暴的力 量甚至会将飞机撕裂。飞得太高,云层中的冰粒又会使机身和机翼结冰,导致飞机坠毁 。
    严酷的自然条件和敌机的袭扰严重影响了中美的运输机往返“驼峰”航空线的飞行安 全与运输效率。在最好的气象条件下,一架运输机装载2~4吨物资,一天只能飞一个来 回。每运1加仑汽油到中国,飞机在航行途中也要消耗1加仑汽油。每架满载的运油飞机 在中国卸载的汽油仅有其装载量的20%~30%。一架运输机要往返飞行一个星期才能运送 一架B-29空中堡垒轰炸日本一次所需的汽油。中美空军向侵华日军投下的每1吨炸弹, 需要从“驼峰”空运18吨物资加以保障。在这条航线上的飞机飞行损耗很大,但备品备 件供应严重不足,维修工作一直跟不上,同时还缺乏飞行员,因此正常投入飞行的飞机 很少超过60%~70%。“驼峰”航空线开辟的最初几个月,每一架运输机一个月只能往返 中国两趟,“驼峰”空运一个月运到中国的物资平均不到100吨。其中4月16吨,5月80 吨,6月106吨,7月73吨。6~8月,美国空运队共运送500多吨物资到中国,中华航空公 司运送的物资不到380吨。8月底调来新飞机补充美国空运队,该队的飞机由7月的32架 增至9月的54架,但实际能投入飞行的仍不到30架。9月底,美国空运队又得到一批专门 为陆军生产的C-47型飞机,运力进一步增加。11月以后气候好转,飞行次数增加,“ 驼峰”航空线的空运量才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当月美国空运队运抵中国的物资达到819. 7吨,中华航空公司运送物资316.5吨。1942年5~12月的月平均运量还不到原计划月平 均5000吨的10%。[6](P441~443)
    除了自然条件的艰险和日军飞机的袭扰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盟国军政领导人之间的意 见分歧和主管机构的官僚作风也干扰了“驼峰”航空线的运输。罗斯福在1942年5月5日 指示阿诺德研究将物资空运到中国的“一切可能途径”,因为“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 必须使航线保持畅通。”[6](P435)阿诺德计划将50架B-24轰炸机改装为运输机投入中 印航线。但美国陆军部作战计划司认为,中印空运只是象征行动,没有重大价值,改装 计划将会影响美英在非洲的登陆作战计划。阿诺德只得建议以商业形式尽可能维持中印 空运,罗斯福表示同意。蒋介石致电罗斯福,要求美国提供新式的4引擎大型运输机, 取代在中印航线飞行的旧式双引擎运输机。美国陆军部回答说,1942年只能制造27架C -54型运输机,无法分配给中印航线使用。6月,阿诺德与史迪威联名要求到8月向中印 航线增拨75架运输机,以满足中国方面要求达到100架飞机的愿望。陆军部作战计划司 仍旧以非洲的登陆作战计划不能变更为由加以拒绝。[11](P831)美国空运队的飞机直到 9月才增加到54架,10月又增至75架。虽然美国空运队的飞机比只有10余架飞机的中国 航空公司多几倍,但最初几个月运送到中国的物资却比中航少。美国国务院在赞扬中国 航空公司的同时,批评了美国空运队的工作效率。[11](P831)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