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在反攻进程中发展壮大 美国空运队自1942年5月加入“驼峰”航空线的运输,半年多一直没有达到计划要求, 引起了美国高层军政领导人的关注。阿诺德将军在12月1日将空运队的编制由大队升格 为联队,直接由美国陆军空运司令部指挥。这个承担“驼峰”航空线主要运输任务的“ 印度-中国联队”,最初也只有44架飞机和8866名空、地勤人员。联队司令部设在印度 新德里,爱德华·亚历山大上校出任第一任司令员。[5](P268) 1943年1月,美英军政领导人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上商定了反攻缅甸的“安纳吉姆”计划 ,目标是打通从印度通往中国的陆路交通线。罗斯福接受曾任美国志愿航空队司令、时 任美国驻华空军副司令的陈纳德以空军进行大规模轰炸来鼓舞中国的士气并制胜日本的 主张,决定建立由陈纳德指挥的第14航空队,增加空运援华物资,在后勤方面尽可能满 足第14航空队的作战需求。由于“驼峰”航空线的运输量在1943年上半年从未超过月均 3200吨的水平,使急需作战物资的陈纳德大为不满。他在给罗斯福赴华特使威尔基的信 中说:“一条空运供应线一定要在中印之间建立起来。显而易见,这一条空中供应线对 于我们空军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的成败有赖于此。这条空运线的维持比起其它自美国至 南美或是大西洋、太平洋之间的航线的维持要简单而轻便得多了。中印之间的供应和它 们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我们所需要的是良好的主管、良好的处理”。“目前用以保 卫这条空运线的计划是标准正统顽固的军人头脑提出来的,它完全缺乏真正利用空军实 力甚至军事战略的观念。”[11](P832)他认为美国陆军运输队飞越“驼峰”时不太顺利 ,主要不是航空线的技术问题,而是人为的障碍,即他的上司和对手史迪威、比斯尔( 驻印的美国第十航空队司令兼中缅印战区空军司令)两人在从中作梗。陈纳德指责:“ 史迪威和比斯尔都轻视这种补给办法。史迪威不晓得空运的效力倒是可以原谅的,身为 空军官员的比斯尔竟坚认驼峰运输不合实际,我真无从索解了。”[11](P832)蒋介石十 分赏识陈纳德,要求美国撤换比斯尔,由陈纳德兼任中缅印战区空军司令。由于美国陆 军参谋长马歇尔以及阿诺德和史迪威的反对,比斯尔虽然被调走,陈纳德也没有当上中 缅印战区空军司令。但在蒋介石与史迪威,以及史迪威和比斯尔与陈纳德之间争夺指挥 权的矛盾,成为长期干扰“驼峰”运输的人为因素。 为了确保第14航空队的作战需求并增加对中国的援助,罗斯福于5月初下令:“空运物 资数量在7月份应达到每月7000吨,9月份应达到每月10000吨。”[11](P822)印度-中 国联队司令爱德华·亚历山大在一份报告提出,如果得到必要的人员和飞机,他可以在 7月份使空运物资数量达到7000吨,9月份达到10000吨。美国陆军空运司令部据此制定 了代号为“7号工程”的方案,要求在7月份给空运队增加运输机142架,人员2490人, 并增设7个机场。到9月份再将C-46型运输机增加到146架。[12](P242)C-46型运输机 是大战期间美国陆军空运部队最大的双引擎运输机。它的货舱容积有2300立方英尺,可 以装载4吨物资,几乎是其前身C-47的2倍,其飞行高度可达24000英尺。为了完成“7 号工程”计划,美国陆军航路通讯机构于1943年8月派技术人员到印度,帮助改善“驼 峰”航空线的通讯条件。 随着人员和飞机的不断增加以及航空保障设施的逐步完善,美国陆军空运队和中国航 空公司的飞机飞越“驼峰”的次数和运到中国的物资都逐月大幅度增加。5月运送物资3 000吨;7月4500吨(美空运队运送3451吨,中航运送1054吨);9月6332吨(美空运队用22 5架飞机,其中包括100架新式的C-46型运输机运送5198吨,中航用23架飞机运送1134 吨);10月达到7240吨(美空运队运送5848吨,中航运送1122吨,其他运输机构运送270 吨)。[12](P243~244) 空运物资数量没有如期达到罗斯福命令要求的原因:一是新来的飞行员大多数刚从航 校毕业,飞行经验不足,必须加以训练,让他们熟悉“驼峰”航空线的复杂情况之后才 能单独驾机飞行。二是飞机虽然不断增加,但仍然缺乏飞机零件和维修人员,飞机的完 好率并不高,实际投入飞行的飞机增加不多。到10月份,美军“驼峰”飞行联队拥有的 飞机达200架,实际投入飞行的只有100架。三是机场不够。按计划要求,1943年7月在 印度阿萨姆邦要建成7个机场,每个机场应有20个停机坪。9月再建成每个有40个停机坪 和6000英尺跑道的机场7个。由英印政府主持的机场修建工作进展缓慢。虽然后来由中 缅印战区司令部直属的特别工程参谋部接手机场工程,但仍未如期竣工。四是改善通讯 设备的进度也比较缓慢。[12](P243) 直到12月,大量C-46大型运输机抵印,26架B-24DS轰炸机改装为运输机。这两种性 能优良、装载量大的飞机立即投入使用。新飞行员经过训练,已经能够胜任工作。为了 解决长期缺乏飞机零件的问题,美国陆军空运司令部实施了代号为“流星快车”的计划 ,专门配备运输机往返于美国迈阿密和印度基地之间,急需的飞机零件4天即可运到。 在印度新建的机场都已完工,美军“驼峰”飞行联队拥有的基地达到26个,其中在印度 的基地17个。联队在新任司令官厄尔·霍格领导下改进了指挥与协调。在通讯专家罗伯 特·富兰克林的协助下,基地的通讯工作水平也得到改善。这一切大大提高了“驼峰” 飞行联队的工作效率。12月中旬,联队提出“让我们到圣诞节时空运10000吨”的口号 。在圣诞节到来之际,联队空运到中国的物资为10090吨,实现了自己提出的目标,达 到了罗斯福总统的要求。[13](P117)在圣诞节过后的一周,又将2500吨物资运到中国。 12月全联队飞越“驼峰”3135架次,运送物资12590吨。[12](P244)如果加上中国航空 公司运到中国的860吨物资,12月从印度运到中国的物资总数达到13450万吨,是1942年 全年运量5158吨的2.5倍以上。胜利征服“驼峰”的美军印度-中国联队获得了罗斯福 总统和中缅印战区司令史迪威将军的嘉奖。联队有1600名官兵荣获奖章。美国陆军部公 共关系局出版处在1944年1月29日的一份《新闻快讯》中,赞扬印度-中国联队胜利征 服“驼峰”的出色业绩,“谱写了美国军事史上新的一页”。[13](P237~241) 为了使“驼峰”空运量在1944年增加到每月20000吨,在支援中国军队的同时,保证补 充美军的B-29轰炸机从中国西部的机场起飞去轰炸日本本土的巨大消耗,美国陆军“ 驼峰”空运联队在1944年1月22日进行了扩编。当月空运到中国的物资达到14472吨,比 1943年1月的空运量1923吨增加近7倍。[14]5月17日,中美突击队用奇袭战术攻占密支 那机场。8月5日,中、美联军全部收复缅北重镇密支那。中印之间的航空线得以南移, 不但由山势高峻、气候恶劣的地区改经山势较为平缓的路线,降低了飞行高度,缩短了 飞行里程,而且密支那机场可以作为中继机场、加油站和导航台,大大改善了飞行条件 ,使每月的运量迅速增加。1944年5月的运量达到13686吨,6月激增为18235吨,7月又 猛升至25454吨。[11](P978)1945年1月,“驼峰”空运的物资多达44000吨,一个星期 的运量将近1943年12月一个月的运量。1945年7月“驼峰”空运达到最高峰,运到中国 的物资达91100多吨。其中美军空运队运送71000吨。重庆《大公报》7月14日的评论说 :“目前航空运输能力较之滇缅公路的运输力量并不逊色,稍加扩充更可加强”。这时 的美军空运队,拥有飞机600多架,空、地勤军事人员近34000人,民工47000多人。[12 ](P246) “驼峰”航空线在中、美、英三大盟国准备和实施对日反攻的进程中发展成为一个庞 大的战略空运体系。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反法西斯盟国对日作战取得最后胜利 。“驼峰”航空线也光荣地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于1945年11月15日正式宣布关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