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
“布衣万斯同”,明崇祯十一年正月二十四日(公元1638年3月9日)生于宁波故居,清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初八日(1702年5月4日)卒于北京寓所。今年正是他诞生350周年。他,降世于名门,请业于鸿儒,出入乎万卷典籍,始终乎一袭布衣,在“天崩地解”之余,“鼎移社改”之后,蔚然成为一代史家。 一 万斯同字季野,晚号石园,逝世后门弟子私谥曰贞文。万氏早先原为濠州定远人。元末,斯同十一世祖万斌,“从明太祖起兵,定天下,命长守滁州,遂得受三等之封,世袭指挥佥事。洪武五年,从左副将军李文忠征进沙漠,战死阿鲁浑河”。①十世祖万钟,“奉命备倭宁波,于是遂为鄞人,赐第今府学之东。建文元年,御靖难师,战死大兴之花园”。②九世伯祖万武、九世祖万文兄弟俩,一则阵亡于出征交趾的荒江边,一则舟覆于追击倭寇的东海上。这样,万氏后代就称这些上祖为“四忠”。斯同从小接受了这类家世历史故事,达到耳熟能详的地步,后来在看到珍藏的传家宝--朱元璋表彰其始祖万斌敕词原件,还毕恭毕敬地写了一篇《跋先世敕命后》③宣扬祖先的赫赫功勳。 斯同高祖万表,“南京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理学名臣也”;曾祖万达南,“广东督理海防参将”;祖万邦孚,“镇守福建总兵官、左军都监佥事”。④他“未老即引年归里”;⑤归里后就“营生圹于西皋之上,筑丙舍于其旁,颜其额曰‘逸老’(即宁波西郊的‘白云庄’)”⑥。可以说,这位邦孚公正是万氏一族由戈矛世家转向诗书甲第的过渡人物。果真,到了斯同父亲万泰,他倜傥潇洒,“以文史代驱驰”,中了崇祯九年(1636)浙江乡试,为同科97名举人中的佼佼者。而后在九年之间,连续三次,赴京会试,却是名落孙山。可他并不介意这个场屋得失,而是更关心日益腐败的朝政,忧虑明室的前途。到金陵之日,他寄情于文社诗坛,与三吴俊彦唱和啸歌,偕同邑知交陆符,毅然签名于以顾杲、黄宗羲带头的口诛笔伐阉党余孳阮大铖的《留都防乱揭》上,崭然成为复社名士。不久,清兵南下,福王覆灭于南京,鲁王监国于绍兴,江南人民纷纷起义,万泰和陆符等诸友也奋然参加了抗清行列。“乙酉之秋,鲁监国授为户部主事,督饷。公则曰:‘我何以主事为哉?至于督饷济王业,小臣三百年世勳,谊敢辞乎?’及监国不守,素业已殚,携妻子避乱奉化山中,常忍己饥以食乏者”。⑦避乱之后,“一病三年,炊烟屡绝,形废心死。”再后几年,为了一家衣食,奔走四方,一次他由粤返浙,在江西水程中,“有毛汧者,先生之同年生,染疫将死,同舟皆欲弃之,先生为之收载,亲其药裹,汧得生而先生病矣”⑧,结果死了自己。总之,万泰这一系列的风流文采、忠贞气节、义侠心肠,以及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构成了一幅高大形象,烙印在万氏后人包括其爱子斯同的脑海里,给他们的成长和成就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当年,闯王进京,崇祯自缢,这是所谓“天崩地解”;清兵入关,河山变色,这又是所谓“鼎移社改”。万斯同的童年正好遭遇如此动乱的年代。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夏,他家听到南都失守,便全部逃难到了鄞东五乡;同年冬,看到浙东形势紧张,又全部转移到了鄞西南小溪。次年丙戌六月,清人铁骑渡过钱塘江,绍兴、台州、宁波相继沦陷,万氏全家二十余口又只好向一百三十里外的奉化榆林避乱去了。不想“屋倒碰着连夜雨”,斯同的母亲忽而病死于逆境之中。后来,他回顾这段忧患岁月,曾苦吟道:“昔我九龄时,慈母中道弃。此时赤日颓,腥尘匝地沸。艰难营一殡,辛苦且逃避。昼行岩壑间,夜宿豺虎际。弱儿可怜人,性命托兄弟。穴居逾三年,脱粟尝不继。重返西皋居,遂作灌园计。田圃久成芜,桑麻亦已废。再葺耕耨基,复理桔槔器。时或从父兄,荷锄畦边憩。渐成田舍儿,颇谙村居味。当谓谢俗氛,终事田家利。不谓志难谐,复迫居城内。念兹释耕耘,欲识诗书字。……”⑨万斯同这首作于二十二三岁时的《述旧》诗,充分描述了他在儿童时代和少年时代的悲痛遭遇和坎坷历程,这些对他嗣后的成长无疑是极关重要的。可是,在有关他的史传里,对这些情况却无片言只语的反映。象修纂于他卒后仅只二十几年的雍正《宁波府志》卷二十五《儒林·万斯同传》全文不及三百八十字,十分简略;即如后来的光绪《鄞县志》和民国《鄞县通志》的本传也都不记斯同由世家大姓的贵公子一变为破落地主的“田舍儿”这段挺不寻常的身世。因此,我们稍加补述如上。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