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四方声价归明水,一代贤奸托布衣”(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宁波师院学报(社科版 桂心仪 参加讨论


    少年万斯同在西郊当了一段时间的“田舍儿”后,随着全家的被“迫居城内”,回到了出生之地,重新开始起“释耕耘”“识诗书”的生活。他极其聪慧,却又相当顽劣。兄长们多讨厌他淘气,父亲也怕他惹祸,曾想送他寄住僧舍,有一次还把他禁闭在空屋里。可这倒有点儿成全了他,他“窃观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等到被放出来,他便经常追随在诸兄之后,静听他们谈书论文。一天,大哥斯年举办家课,斯同也要求参加,大哥笑他懂得什么,他反说哥哥们的学业成绩不过尔尔,自己也对付得了。斯年一听,不由出了好几条经义题目考考他;想不到他的答案竟是“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于是“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⑩当天家里给他做新衣新鞋,不久送他入塾读书。
    从此,万斯同折节好学,在入塾攻读外,又接受父亲的辅导,“父意怜少儿,亲为解章义。晨夕寒松斋,呼儿捧箧笥”(11)。同时还常与诸兄和侄子相互切磋琢磨,也获得长足的进步。后来诸兄斯年、斯程、斯祯、斯昌、斯选、斯大、斯备各有树立,而斯同尤见杰出,时人多称之曰“万氏八龙”。实则八人之中,前面四位阿兄是逊于后面四位老弟的。倒是侄子万言(字贞一,号管村),长斯同一岁,才华横溢。季野和贞一,小叔大侄,相处一起,互相学习,相得益彰。
    万斯同在时代影响和家庭教育之下,他的思想、品德、学识、才能逐渐良好地成长起来。于是其父便送他受业于当代儒宗黄宗羲之门。康熙七年(1668),地方士子学人又请黄先生蒞甬讲学,始设帐于广济桥高家祠,继移址到南城边延庆寺,终则落座在西郊万氏白云庄(即甬上证人书院)。斯此时同在黄门弟子中为最年轻也最露头角的一个,备受老师的奖掖和同学的推爱,又肯发愤用功,博闻强记,这就更使他在各个方面获得飞跃的发展。这也诚如他的后学、我们的乡贤张寿镛所评述的:“今人恒言环境,若季野先生者,以户部君为之父,公择、充宗、允诚诸君为之兄,梨洲为之师,而(梁)公狄、(李)杲堂诸老又介乎师友之间,倘所谓环境皆学问非耶?”(12)其中特别是名师黄宗羲那循循善诱的教育,深深启发了青年万斯同的心灵,使之陆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对此,李文胤对他作出较为全面的品题道:“于经学,能与汉、宋诸儒辨及微芒;于史学,能取历朝设官、议礼、兵刑、田赋诸大政尽考其详,而尤善识三百年之文献;发为古文词,识力深健,不减欧、曾;为诗,亦能窥盛唐大家之宅。”(14)
    
    万斯同奠定了深厚的功底,具有了多方面的造诣后,便把自己治学的主攻方向作了重大的调整。到六十岁左右时,几次向好友刘坊倾吐心曲,说他平生“学凡三变”。开始是:“弱冠时为古文词、诗歌;欲与当世知名士角逐于翰墨之场;既乃薄其所为无益之言以惑世盗名,胜国之季,可鉴矣。”接着是:“已乃攻经国有用之学,谓夫天未厌乱,有膺图者出,舍我其谁?时与诸同仁、兄弟,自书契以至今日之制度,无不考索遗意,论其可行不可行;又思此道迂远,而《典》《考》《志》诸书所载,有心人按图布之有余矣。”末后是:“而涂山(朱元璋祖籍)二百九十三年之得失,竟无成书,其君相之经营创建,与有司之所奉行,学士大夫之风尚源流,今日失考,后来者何所据乎?昔吾先世四代死王事,今此非王事乎,祖不难以身殉,为其曾玄乃不能尽心网罗,以备残略,死尚可以见吾先人地下乎?……”(14)简而言之:斯同在青年想做文学家、诗人;在中年欲当中国通史学者;到晚年则决心成为明史专家了。可以说,万斯同的“学凡三变”充分反映了他的总体学术思想,分析而综合之,大致可有这么几条:
    其一,他只叙及文学和史学,并未谈到经学,看来似乎对经学有所轻视了,其实不然。黄门师生,经史为本,万氏昆仲,就兼通经史,不过后来斯大尤精于经学,斯同更深于史学,彼此各具代表性,遂有“万氏经学”和“万氏史学”之称。斯同很早就对经籍下过较深的工夫,“郡中有五经会,斯同年最少,遇疑义,辄片言折之”(15)。其后“大司寇徐乾学闻其名,敦请编纂丧礼诸书”(16),他便写了《读礼通考》,百二十卷,博采众说,剖析其义,该书“上自国恤以讫家礼,十四经之笺疏,廿一史之志传,汉唐宋诸儒之文集说部,无或遗者。又以其余为《丧礼辨疑》四卷,《庙制折衷》二卷,乃知先生之深于经,……”(17)斯同还经常鼓励名人巨子必须读经,在他晚年仍恳切地对后学方苞陈言道:“子于古文,信有得矣;然愿子勿溺也!”这促使方苞正视起自身治学上的缺点,及时加以改正:“余辍古文之学而求经义,自此始。”(18)这些都说明在“三变”全过程中,斯同是始终重视经学的。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