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此番人事变动,理学派的地位已非昔比,达到炙手可热的程度。到同治初年,倭仁为大学士兼帝师,李棠阶入军机,李鸿藻为帝师兼尚书,吴廷栋官刑部。理学官员在朝中已经荣登显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地方,湘系及与之关系密切的将领随着曾国藩地位的上升与巩固,一个个飞黄腾达,如李鸿章先为江苏巡抚后升两江总督,刘长佑任直隶总督,杨岳斌任陕甘总督,左宗棠任闽浙总督。其余还有安徽巡抚李续宜、山东巡抚阎敬铭、江西巡抚沈葆桢、陕西巡抚刘蓉、广东巡抚郭嵩焘、浙江巡抚曾国荃等,他们大都以书生典兵,而成为方面大员。这些具有理学背景的人物,乘镇压太平天国之机迅速崛起,成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批新起的实力派,支撑起清王朝岌岌可危的半壁江山。如果就全国来说,活跃在咸同时期及光绪初期二三十年间各地主要理学士人的分布情况大致如下: 直隶:李鸿藻、王用诰; 河南:刘廷诏、苏源生、李棠阶、王检心、王涤心、李又哲、于斋、徐淮阳; 陕西:贺瑞麟、杨树椿、柏景伟; 山西:薛于瑛; 安徽:吴廷栋、夏炘、夏炯、苏悙元、方宗诚、方潜、涂宗瀛、杨德亨、何慎珍; 江苏:刘熙载、廖寿丰、成孺、陈寿熊; 浙江:宗稷辰、邵懿辰、高钧儒、伊尧乐、应宝时、黄方庆、陈居宽、朱一新; 江西:吴嘉宾、刘绎、龙文彬; 山东:游百川; 福建:陈庆镛、林启; 四川:范泰衡、余焕文; 湖北:洪汝奎、万斛全、宋鼎、邹金栗、冯礼藩、黄嗣东; 湖南:曾国藩、罗泽南、刘蓉、李元度、郭嵩焘、丁善庆、王、李续宾、李续宜、贺兴范、钟近衡、胡林翼; 两广:朱琦、龙启瑞、朱次琦; 云南:何桂珍、窦綬; 吉林:于荫霖; 旗籍学者:倭仁、崇绮、徐桐。(注:根据《清史稿》、《清史列传》、徐世昌编《清儒学案》以及《碑传集》、《碑传集补》等书有关内容统计。) 由上可见,这个时期的理学营垒人数众多,分布广泛。仅以上所述涉及的理学代表人物就有70人,分布于全国17个省份。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沿海及边远省份,都有标榜理学的士人在活动。这种情况为乾嘉时期以来所罕见。然而,上述列举仅是此期理学营垒中的部分名家,远远不是他们的全部。值得重视的是,此期理学群体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从以上统计看,涉及的理学人物绝大多数拥有官宦身份,具有明显的政治地位或官场背景。他们或者由科举步入仕途,或者因军功跻身官场,或者以学术受褒奖而得官,像徐淮阳终身未仕的布衣学者则如凤毛麟角。在具有官宦身份的人中,不乏担任高级职务者。在上述所举的70人中,身为大学士、尚书、侍郎、总督、巡抚等高级官员者,竟达15人,占统计总数的21%强。而担任大学士、军机大臣等要职的就有倭仁、曾国藩、李棠阶、李鸿藻、徐桐等五人。另外,李鸿章、左宗棠身居督抚要职,属于曾国藩系统的官僚,也有一定的理学背景。在清朝统治集团高层中有如此众多的理学大臣,这也是清朝自康熙以来未曾有过的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