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近代史研究》 史革新 参加讨论

三、程朱理学派与同治中兴
    所谓“同治中兴”曾经为一些士大夫所津津乐道,清朝统治者于此更是大加颂扬。《清实录(同治朝)序》宣称:清朝在同治年间“用能方夏载德,景运日新,扬无之庥,成中兴之瑞”(注:《清实录·穆宗教皇帝实录(一)》第45册,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页。)。这里所说的“中兴”是指清朝统治者在同治年间的所谓“武功”、“文治”。该序在谈到这一时期的“武功”时说:“皇考(指咸丰帝)简任曾国藩为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浙军务,穆宗继位,首简纶扉,委任益专,戎行愈奋,复用李鸿章、曾国荃、左宗棠等,敷扬庙算,指授机宜。数载之间,东南底定。”(注:《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第4页。)在谈到“文治”时肯定了倭仁、祁辒藻一班文臣的辅政作用:“皇考(指咸丰)命李鸿藻为上书房师傅,暨正大位,两宫皇太后先后命翁心存、祁辒藻、倭仁、徐桐、翁同騄,在弘德殿行走,缉熙懋学,勤若儒生……以乐育人才,振兴学术。”(注:《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第3页。)上文提到的这两批人多是讲理学者或是有理学背景的人。《清实录(同治朝)序》是以光绪帝的名义编纂的官方文献。可见,对于理学之士在“同治中兴”所起的重要作用,清朝最高统治者是认可的。也可以说,清王朝在咸同之际看重程朱理学,起用了一大批讲求程朱理学的士大夫,并通过他们娴熟地交替使用软硬两手镇压太平天国,重建社会秩序,为士大夫们所称道的“同治中兴”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政治条件。
    以曾国藩为首的封建士大夫组织地主武装,残酷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为维持清朝统治建立了“勋功伟业”,是理学派士大夫的“武功”业绩的集中体现。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已有许多学术研究成果做过论述,本文不再赘述。现仅就“同治中兴”期间理学士人在所谓“文治”方面的活动及作用谈一些看法。这里所说的“文治”,包括政治、文教两个层面。择要而言,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正朝纲,端君心,培植“致治之本”
    在理学派士大夫发迹之前,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一度把持朝政,弄得朝内外关系紧张,怨卢载道。在理学派士大夫看来,这种“权奸擅政”,蒙蔽欺饰,正是朝纲败坏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上台伊始,便摆出一付“正人立朝”的架势,大讲“正朝纲”、“端君心”,强调“治本”问题的重要性,包括要求君主按正学的要求修身养性,提倡正学,心存敬惧,近贤臣远小人,对天下实行仁政等等。当然,这些都是理学派士人的一贯主张,倭仁早在咸丰初年所上的《应诏陈言疏》、《敬陈治本疏》就已经提到过,曾规劝咸丰:“愿皇上立必为尧舜之志……此志既定,然后择同心同德之臣,讲求治道,切颷身心,由穷理修身以至于治平天下。此其机操之圣心而有余,即推之四海而无不足。”(注:倭仁:《敬陈治本疏》,《倭文端公遗书》卷2,光绪年间刻本,第4-5页。)但这些进言在当时却被咸丰视为“仅泛语治道”(注:《清史稿》卷391,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1726页。),不切时用,被搁置一边。而在同治初元倭仁出任帝师后,一本昔日所持之为政宗旨,立即向朝廷进呈其所辑古帝王事迹及古今臣工奏议,作为“启沃圣心”,端正“治本”的教材。这次进呈则被清廷采纳,即发上谕,表彰倭仁进呈“洵足资启沃而绍心源,著赐名《启心金鉴》,并将此书陈设弘德殿,以资讲肄”(注:《清实录·穆宗毅皇帝实录(一)》第45册,第515页。)。
    李棠阶被起用后遂上《条陈时政之要疏》,谈到四个问题,即“端出治之本”、“振纪纲之实”、“安民之要”、“平贼之要”等事,认为:“夫出治在君,而所以出治者在人君之一心。今海内沸腾,生民涂炭,诚刻苦奋励之时也。臣窃谓刻苦奋励之时,不徒在于用人行政,而在于治心;治心之要不徒在于言语动作,而尤在于克己。”皇帝尤其要领会程朱阐明的“格物诚正之说”,“宋儒真德秀《衍义》阐释发明,足资治理”。关于“振纪纲之实”的建议是:“国之所以立,在纪纲;纪纲之所以振,在赏罚。赏罚者,人君鼓舞天下之大权,必赏一人而天下劝,罚一人而天下惩。而后纪纲森然,中外之大小臣工皆有所遵守敬畏,而罔敢逾越。”(注:李棠阶:《条陈时政之要疏》,《李文清公遗书》卷1,光绪八年河北道署刊本,第1-2页。)这些意见与倭仁所述基本精神一致。
    吴廷栋同样重视“致治之本”的问题,一方面为倭仁出任帝师积极奔走,另一方面及时上书人君,陈述“致治之本”的要义。1864年7月曾国藩统率的湘军攻陷天京。其时“天下方谓中兴大业成矣,公(即吴廷栋,引者)独忧之,以为治乱决于敬肆,敬肆根于喜惧……因上疏请加敬惧,持之以恒,永固长治久安之基”。(注:李鸿章撰(方宗诚代):《光禄大夫刑部右侍郎吴公神道碑铭》,《续碑传集》卷12,《清代碑传全集》下册,第856页。)这里所说的奏疏是指吴廷栋呈递的《金陵告捷请加敬惧疏》。他在疏中说:“人主喜心一生而骄心已伏,宦寺即有乘此喜而贡其献媚者矣,左右即有因此而喜而肆”,其结果“一人肆之于上,群小煽之于下,流毒苍生,遗祸社稷”。他告戒统治者:“上行必下效,内治必外安,而其道莫大于敬,其几必始于惧。惧天命无常,则不敢恃天;惧民情可畏,则不敢玩民;惧柄暗窃,则献媚必斥;惧邪易升,则夤缘必绝。凡皆本于一心之敬而已……要之,存亡决于敬肆,敬肆根于喜惧。”(注:吴廷栋:《拙修集》卷1,第13-14页。)
    由上可见,大谈“致治之本”论者主要是朝中位居公卿的理学派士大夫。他们所说的基本思想是贯彻程朱理学历来倡导的儒学治统和道统,以儒家纲常规范朝廷政令,强化君权,巩固封建统治和封建秩序。这些都是涉及封建政治的根本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同治初年的清朝最高统治者一反咸丰对理学士人的排斥态度,不再视他们为“迂拘之士”,而对他们的意见予以接纳。吴廷栋的以上奏疏就得到清廷上谕的褒奖:“兹览吴廷栋奏于万方之治乱百官之敬肆,皆推本于君心之喜惧,剀切敷陈,深得杜渐防微之意”,申饬百官:“惟当戒慎恐惧,朝文乾乾,期于上下交儆,慎始图终”。(注:引自吴廷栋《拙修集》卷1,第16页。)这对理学派士大夫来说,无疑是一曲福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