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爱尔兰与近代早期英国的殖民活动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论丛》 王晋新/薛桂芬 参加讨论

殖民主义是近代早期英国社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推动其逐步走向强盛的动力 之一。但在对这种殖民扩张的维度和广度的认识与评估上,人们则过多的集中于英国在 大西洋及其彼岸美洲大陆的海外殖民活动,而对其在近在咫尺的爱尔兰岛所进行殖民扩 张未予以足够的重视,更未将这种殖民活动提高到英国社会变迁的整体层面来予以认识 。其实,近代早期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征服构成了一个与其海外殖民扩张并行的历史过 程。本文试图通过就英国对爱尔兰征服与殖民的过程及作用的分析,对爱尔兰在近代早 期英国殖民扩张过程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审视;同时,对爱尔兰殖民化与此时不列颠社 会的整体变革之间的关系也予以一定的关照。
    一、近代早期英国对爱尔兰的再征服
    不列颠诸岛之间的历史关系可谓是源远流长又错综复杂。11世纪末时,英格兰与爱尔 兰基本属于两个并行发展的独立历史单位。从12世纪始,英国封建贵族开始了对爱尔兰 的征服战争。自12世纪下半叶起,英王凭借强大的军事武装和罗马教廷的支持,在封建 法理上成为爱尔兰的最高宗主(The Lord of Ireland)。自安茹王朝始,英国历代王朝 均派出总督(Lord Lieutenant)代表国王行使统治权。然而中世纪时代,英国并未完成 对爱尔兰岛的全部占领,只是在有限范围内确立起直接统治。英国所直接控制的地区, 仅限于以都柏林为中心的所谓的直辖区(Pale),其整体空间面积随着时局的变化,时大 时小。15、16世纪之交,由于种种缘故,英国在爱尔兰统治陷入严重危机,数百年的殖 民成就濒于毁灭的边缘。
    近代早期英国对爱尔兰的征服与殖民是中世纪盎格鲁-英格兰贵族对爱尔兰征服的继 续。其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16世纪都铎王朝对爱尔兰的再征服,17世纪斯图亚特 王朝与护国政府对爱尔兰的殖民征服和18世纪不列颠帝国对爱尔兰的殖民剥夺。
    都铎王朝之初,爱尔兰“一直是反对新兴都铎王朝的舞台”[1](pp.280-282)。英王亨 利七世鉴于当时局势,命爱尔兰大贵族基尔台伯爵为总督,目的是稳定局势。一俟天下 大定,他才着手恢复在爱尔兰的统治。1494年,波伊宁兹爵士以代总督(Lord Deputy) 的身份来到爱尔兰,主持召开爱尔兰议会,通过各种旨在恢复英国统治的法律法规,规 定英国的一切重要法令,在爱尔兰同样有效;爱尔兰议会可以制定法律,但英王才是爱 尔兰的最高权威,他对爱尔兰议会的决定拥有否决权。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波伊宁兹 法律”(Poynings' Law)[2](pp.83-87)。然而,这一法律所具有的意义仅保留在纸面上 。当时英国对爱尔兰的有效统治仍限于“直辖区”的范围之内。甚至不久之后,代总督 一职又落到基尔台伯爵家族的手中。
    亨利八世在对爱尔兰扩张上取得了一定的作为。他先是派遣英国官员取代基尔台伯爵 ,出任总督;而后实行“先缴再赐”的政策,以彰显一切土地所有权都归英王所有的封 主权威;同时,还将他在英格兰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在爱尔兰普遍展开,从而使爱尔兰 社会发生了剧烈动荡。信仰天主教的“大多数爱尔兰人认为自己的国家是教皇的一个采 邑,只是因为教皇阿德里安的赐予,才让英王来统治的”[1](p.306)。1540年,为了破 除这种“愚蠢的见解”,英国驻爱尔兰总督建议亨利八世在爱尔兰应用国王尊衔。翌年 6月,爱尔兰议会召开,尊奉亨利为爱尔兰国王(The King of Ireland)[1](p.317)。从 此,爱尔兰便由以往英王的一块领地,变成了一个王国,只不过其国王由英王兼任而已 。英、爱之间的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爱德华六世在位期间,向爱尔兰派遣了“爱尔兰的土地测量总监和土地没收长官”, 并把东北的当郡的一片肥沃的土地赐给一位英国军官,日后,此地就成了英国人在厄尔 斯特的立足点。玛丽女王在位期间,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进一步由都柏林附近的“直辖 区”向内地累克斯、奥法利、克兰马利尔等地扩展。“大片大片的土地被没收,整批整 批的本地领主被剥夺财产,至于普通老百姓,那就更不用说了。哪怕都铎王朝再专制暴 虐些,这种事情也是不会在英格兰发生的;可是在爱尔兰,这种情况--却屡见不鲜- -所有本地地主被褫夺公权,接着便是向这些地区移殖英籍的受赐人。就这样,‘没收 ’与‘殖民’分头并进,双管齐下”[1](p.327-328)。结果使英格兰与爱尔兰的矛盾逐 步激化。
    1558年,伊丽莎白女王即位。在对待爱尔兰问题上,她坚定地秉持其父王的强硬政策 ,强制推行“王权至尊法案”和“信仰划一法案”;继续推行“先缴再赐”的政策,进 一步削弱封建领主制度,扩大直隶于总督的“省郡制”的范围;加快使爱尔兰英格兰化 的进程,使英国法律在爱尔兰全境畅通无阻;以英格兰的风尚代替爱尔兰的习俗。这一 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使爱尔兰普通民众,特别是领主贵族阶层感到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各种矛盾交织的结果就是爱尔兰人的反叛、暴乱、起义连连爆发。1569-1573年间, 芒斯特地区爆发起义,1572年,康诺特爆发“反叛”,1579年,克里郡爆发天主教徒大 起义。及至1594年,在厄尔斯特爆发由北方枭雄休·奥尼尔领导,有众多贵族、领主和 广大民众参加的大起义。这是一次规模浩大,旷日持久(1594-1603年)的战争,也是爱 尔兰人在中世纪时代对英国征服侵略的最后一次大反抗,史称“九年战争”。面对这些 反抗起义,伊丽莎白调集重兵,进行血腥镇压。当代英国著名史学家安德森对此评论到 :“伊丽莎白时代的扩张主义无力与欧陆主要王朝国家进行正面对抗,就将大批军队投 入对爱尔兰贫穷、落后的氏族社会的征战之中”,从而创建了“一项重大的武功。”[3 ](p.129)休·奥尼尔起义的失败,不仅意味着历经500余年的征服战争,英国终于第一 次将整个爱尔兰岛全面的置于自己直接统治之下;而且促进了厄尔斯特和芒斯特两个地 区的殖民化进程[4](p.132)。从此,英国地主、商人和各类殖民者蜂拥而入,垦殖规模 开始加大,拉开了英国对爱尔兰新一轮殖民的大幕。自芒斯特叛乱爆发之后,殖民便成 为贯彻王室朝廷政策的主要工具,私人殖民活动也被用于服务国家的目的。1585年,英 国宣布了一个计划,其目的是在芒斯特地区所没收的地产上,重建一个新的东南英格兰 世界。伊丽莎白女王将大片土地,以4000-12000英亩的规模,赐给了35名英国领主(和 大约20000名士兵),这些人发誓要将英格兰的殖民者引入芒斯特,要在此地实行英格兰 式的农业耕作方式。到16世纪末,大约有12000名殖民者在此地从事农耕[4](p.138)。
    17世纪初,在前朝对爱尔兰征服统治的基础上,斯图亚特王朝一方面不断加大对爱尔 兰的控制力度,使“整个爱尔兰--有史以来第一次实行了郡制,英国的郡长、巡回陪 审官、陪审团以及其它各种形式的英国法律、土地租佃制和地方行政机构在全国出现了 ”[1](p.420)。使英国王室几百年以来对爱尔兰的古老的领主式统治,转化为更为直接 和广泛的法律、行政及经济统治[5](p.44)。另一方面,继续扩展对爱尔兰的殖民。詹 姆士一世认为:通过对爱尔兰的移民开发,可使爱尔兰人得以驯服,在较短的时间内改 变、开化他们之中的优秀分子;将其中的野蛮、倔强的东西连根拔出,彻底清除,并在 这块土地上播种文明[6](p.261)。斯图亚特王朝的殖民活动仍主要集中在厄尔斯特和芒 斯特两个地区。1609-1610年,爱尔兰总督颁布“殖民地条例”,规定将厄尔斯特的50 万英亩良田赐给殖民者。这个“殖民地条例”奠定了詹姆士一世时代英国对厄尔斯特殖 民的基本框架。当时英国人的殖民活动不仅限于对土地的剥夺与占有,还有兴建城市、 开办学校、推行国教以及大规模移民等众多方面的内容。伦敦大商人们对此尤为热中, 十二家伦敦大公司以巨款从英王手中购得克耳伦与德里两城之间的大片土地。同时,早 已对爱尔兰垂涎已久的苏格兰人,也在此时加紧了在爱尔兰的殖民活动。如詹姆士·汉 密尔顿和休·蒙哥马利两位冒险家就在当郡和贝尔法斯特附近,以卑鄙的手段建立起一 个苏格兰人殖民地。而在对爱尔兰的殖民过程中,英格兰人和苏格兰人沆瀣一气,相互 勾结,逐渐促成了“不列颠人”(British)这一称谓的出现。
    1632年,查理一世选用托马斯·温特沃思出任爱尔兰代总督,1639年升其为总督,并 赐封为斯特拉福德伯爵。此人在任期间,清查土地,强制推行国教,压制本地羊毛工业 发展、大力开辟新殖民地、建立军队,增加税收,任意罚没、搜刮民财,甚至对新近迁 入的殖民者也不放过,“使这个岛屿第一次成为国家有用的收入来源”[3](p.138)。16 36年,在向英王述职时,他炫耀自己不仅资助教会、偿还债务,还向英王提供了5万英 镑的余款。1641年,不列颠岛政治局势动荡。10月23日,史称“爱尔兰天主教大起义” 首先在厄尔斯特爆发。在两天之内,爱尔兰人便将厄尔斯特中部大部分地区置于自己的 控制之下[5](p.55)。起义烽火迅速燃遍整个爱尔兰岛,爱尔兰人痛击不列颠殖民者, “总共杀掉了将近一万人。”然而,这一数字在英国却被夸大了许多[1](p.461)。耐人 寻味的是,大批老英格兰人也参与到这场起义之中。这是由于共同面对新殖民者的统治 与压迫,爱尔兰人与老一代英格兰人逐渐地走到一起,形成了一个“由盖尔人和老一代 英国人混合组成的爱尔兰民族”[7](p.466),加之他们所信奉的天主教与新殖民统治者 所信奉的基督新教存在着一条天然的鸿沟,从而使得这场起义具有争取政治、经济和宗 教独立的民族起义色彩和性质。爱尔兰起义的爆发,对当时不列颠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查理一世企图寻求苏格兰人的力量将其迅速的镇压下去;长期议会也于1642年2月迅速 通过了一个名为“冒险家法令”(Adventurers' Act),筹措军费,组织军队,镇压爱尔 兰叛乱。当时,共有1533名“冒险家”自愿出钱资助对爱尔兰的征服战争。为此,英国 大约投入了3.5万人的兵力[8](pp.140-41)。双方多次拼杀,互有胜负,军事上形成对 峙状态。然而在奥利弗·克伦威尔于1649年8月15日率领精锐的新模范军登上爱尔兰岛 之后,这场起义便不可逆转地走向了失败。随之而来的便是对爱尔兰土地更大规模的剥 夺、侵占和极为残暴的清算。
    克伦威尔把整个爱尔兰分成两部分,除了克累尔郡和康诺特省以外,其他所有省郡全 部没收,以满足“冒险家们”土地要求和补足英军官兵们的欠饷[7](p.480)。这场土地 重新分配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所牵连人口之多为英国对爱尔兰殖民史上前所未有。它对 于爱尔兰人民来说无疑是一场民族劫难。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它对英国统治阶级也是 一个繁杂而沉重的工作。17世纪50年代,英国议会试图将36000人移入爱尔兰,而被列 入没收名单的爱尔兰人达8万人之多,其土地、财产又分布在广大的地区。从而“导致 了一个规模庞大又极其复杂的行政管理和技术上的难题的产生。--这个由审判罪犯、 验明测量、安置处理被罚没财产的工作过程本身,就吸引了不少英格兰人前往爱尔兰。 ”[8](pp.310-311)但是最终在爱尔兰定居的英格兰人并没有预期的那么多。因为那些 来自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的个体士兵、低级军官以及平民投资者们中的大部分人, 越来越没有耐心等待。他们中的一些人,连自己手中的土地产权证上的地产究竟位于何 处,也不清楚,故而开始将其出售,换成现金。而那些具有心计的和有钱的人士则大肆 买进这些土地凭证。到17世纪70年代,政府对此进行了盘点。结果,共有8000人真正获 得了财产。因而,那个计划为36000人的规划一下子缩减到仅有8000人左右。其中,平 民冒险家由1533人减至最多为500人;军人减至7500人左右[8](pp.140-141)。
    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继续推行对爱尔兰的殖民政策。据统计,爱尔兰在1672年 共有“良田”1200万英亩,新来的克伦威尔党人殖民者就占去其中的450万英亩,天主 教徒只占有350万英亩,其余部分则为早来的新教徒所有。即爱尔兰人占有田亩总量的2 9%。而据另外一位学者的统计,天主教教徒在爱尔兰所拥有土地的比例由1641年的61% ,下降到1688年的22%[9](p.195)。此外,英国还制定了一系列限制爱尔兰商业、工业 发展的经济法令,如“爱尔兰牲畜法令”和“航海条例”等。在政治上,信奉天主教的 爱尔兰人更是悲惨凄惶,几无任何社会政治权利可言。英国政治家们始终将爱尔兰的天 主教徒视作为一种潜在的敌对的政治势力。17世纪80年代末,詹姆士二世的统治在英国 遭到新教贵族集团的顽强抵抗。1688年11月5日,英国上层统治集团逼迫詹姆士二世下 台,迎奉他信奉新教的女儿玛丽及其丈夫荷兰的执政奥伦治的威廉继承英国王位,是为 英国历史上的“光荣革命”。不甘失败的詹姆士二世先是亡命法国,尔后于1689年又来 到爱尔兰,意图借助此地为重返英格兰。爱尔兰的大贵族和相当多的一部分民众怀抱着 借此机遇恢复天主教信仰的幻想,对詹姆士二世予以支持。威廉率领数万雇佣军杀入爱 尔兰,爆发了史称“爱尔兰的威廉战争”。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彻底粉碎斯图亚特王朝再 次复辟的梦想,同时,又将其作为对爱尔兰进行新的一轮剥夺的机会。正如一位新教徒 十分欣喜地所说的那样:“这可以使那些已经有地产的新教教徒获得更多的土地,也可 使那些没有土地的新教徒获得土地”[10](p.31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