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北魏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及其意义(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张旭华 参加讨论

魏晋之际,随着门阀制度的确立,九品中正制已成为占据着主导地位的选官制度。当时虽然沿用了两汉以来的察举、辟召、征召等入仕道路,但士人无论通过何种方式做官,都必须取得中正品第,舍此则无由步入仕途。故论者或谓:九品中正制是联系其他选官仕途的纽带,“是整个选官制度的基础”[9]。但是,也有学者指出,“九品中正体制在州郡辟召中作用、影响较小”,因为在“有关正史中不乏披露中央政府有关属吏与乡品晶级相对应的记载,但很少甚至没有披露州郡属吏与乡品品级相对应的记载”,这表明州郡属吏“与乡品等级的关系就更为松弛、更为淡化”[2](P374、378)。事实上,正史中并非没有关于州郡属吏及其获得乡品的记载,只是史料较少而已(注:如《晋书》卷四三《王戎传》:“初,孙秀为琅邪郡吏,求品于乡议,戎从弟衍将不许,戎劝品之。”就是孙秀为琅邪郡吏时获得乡品之例。又《南史》卷七七《吕文显传》:“故事,府州部内论事,皆签前直叙所论主事,后云谨签,日月下又云某官某签,故府州置典签以典之。本五品吏,宋初改为七职。”所谓“五品吏”,也是指典签本是由乡品五品之人充当的州府小吏,这是东晋时州府典签选用乡品五品之例。)。那么,在九品中正制业已成为选官的主导因素,并对仕进诸途发生重要影响的情况下,州郡辟召一途何以受其影响较小呢?究其原因,当与此途多揽寒人,即寒门庶族的仕宦途径有关。众所周知,入晋以后,门阀士族子弟多由吏部铨选、公府辟召等清途起家为官,官职清华,升迁迅捷。而寒门庶姓则多由郡县佐吏仕起,在仕途上举步维艰,备受压抑,故亦不为时人所重。如易雄“少为县吏,自念卑贱,无由自达,乃脱帻挂县门而去”[8](卷八九《易雄传》)。陶侃少任县吏,后为郡督邮、主簿,时人称之为“寒宦”[8](卷六六《陶侃传》)。史载索琳“少有逸群之量”,其父索靖每曰:“琳廊庙之才,非简札之用,州郡吏不足汙吾儿也”[8](卷六○《索靖传附子琳传》)。正因为州郡属吏地位卑微,多为寒人,所以由此途入仕者大多未获中正品第,亦即不入中正九品之列。东晋时左卫领营将军许荣曾上言道:“今台府局吏、直卫武官及仆隶婢儿取母之姓者,本臧获之徒,无乡邑品第。”[8](卷六四《会稽王道子传》)这虽是针对某些台府胥吏、直卫武官和仆隶婢儿而言,但其揭示的庶姓寒人皆无“乡邑品第”的事实,对于地处寒贱的州郡属吏同样适用。因此,州郡辟召一途受中正制度影响较小,实与州郡属吏多为寒人,根本不入九品有关。
    降至北魏,这种状况有所改变。一方面,自拓跋鲜卑入主中原之后,对汉族世家大族采取了拉拢措施,出仕州郡者多为地方大族。如时人将郡功曹称为“乡选高第”[10](卷五三《李孝伯传》),非地方大族无以任之。又西魏时苏绰为六条诏书,称自北魏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11](卷二三《苏绰传》)。可见州郡辟召已为世家大族所把持,成为大族子弟的仕宦之途。尤有进者,魏晋时期州郡属吏皆非国家正式品官,地位较低。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为了照顾汉族地方大族的既得利益,特将部分州郡属吏列为国家正式品官,致使其社会、政治地位大为提高[12]。另一方面,随着北魏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中央与地方所置中正各司其职,职责分明。中央系统的州郡中正,其主要任务是品第人物,为吏部铨选任官提供依据。宣武帝时吏部尚书崔亮就说:“昔有中正,品其才第,上之尚书,尚书据状,量人授职,此乃与天下群贤共爵人也。”[10](卷六六《崔亮传》)而地方系统的中正组织,则主要是“铨才举第”,为州郡县府辟用僚吏提供依据。由于州郡辟召僚吏必须以中正品第为基础,无论是“先尽高门,次及中第”,均需有相应的乡品等第。这样一来,州郡辟召遂与中正制度完全融为一体,联为一气,进而为地方大族的仕宦特权提供了制度保证。至此,随着北魏地方中正组织的建立,传统的州郡辟召之制也被完全纳入到九品中正制的选举体制中来,成为受其影响最著的选官仕途之一。
    综合上述,北魏中央与地方中正组织的分张,乃是对传统九品中正制的一大创革。通过这一创革,不仅有助于克服以往中正制度的一些弊端,使九品中正制的品评机制更趋完善,而且也将传统的州郡辟召之制纳入到中正制度的选举体制之中,使九品中正制对地方选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大为增强。而随着北魏选官制度的这一变化,也标志着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由于极富开创精神的北魏王朝的这一创革而被注入新的活力,成为此后北朝一系九品中正制发展的先声。
    【参考文献】
    [1]严耕望。北朝政府地方属佐制度考[J].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1948.
    [2]汪征鲁。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
    [3]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张旭华。西魏、北周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及其作用[J].北朝研究,1991,(1)。
    [6]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
    [7]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0.
    [8]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陈琳国。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J].历史研究,1987,(3)。
    [10]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令狐德珪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2]张旭华。北齐流内比视官分类考迷(下)[J].郑州大学学报,2002,(4)。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