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吴越国宗室述论(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开学报:哲社版》 何灿浩 参加讨论


    吴越国宗室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表现在:镇治诸州的宗室的文人化体现了由武治转向文治的历史变化,并作为地方政府与中央的丞相系统一起推进了文臣政治的形成;钱氏宗室普遍“尤尚儒学”[3](卷二,《文穆王》,p.13)以及礼教家风适应了由乱入治的需要,反映了儒学在政治中的作用趋于重要;宗室治州以及与王权的一致则有利于集权政治的实现。因此,吴越国宗室从右文、尚儒、集权三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趋于成熟的特征,从而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又使吴越国在唐宋政治变革中具有了重要的历史地位。
    1.钱氏宗室在吴越国完成体制转换中起了关键作用。五代十国时期,尽管各国政权都有丞相系统,然而,真正形成文臣政治的,只有吴越国和南唐。为什么?因素诚然很多,但仅就政治势力而论,对吴越国文臣政治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宗室。因为形成文臣政治的一个必要条件是政治安定,而动乱显然有利于军将的崛兴。比如马楚,以天策府十八学士代表的文臣势力在宗室内争中被扼杀,在内争中形成的朗州籍集团则完全是一个军将集团,又如王闽,形成于内争后期的留从效、陈洪进漳、泉政权也一样是武人政权。可见内争的结果只能是武人政治的延续。其次,动乱的情况下,其它势力也可能乘时而起,比如南汉,宗室内争激烈,“宗室勋旧,诛戮殆尽”[6](卷二八九,乾祐三年十二月,p.9449)南汉国主委政宦官,“军国之务,一出于(龚)澄枢”[4](卷六六,《龚澄枢传》,p.922),以致“台省官仅充员而已,机密事多不与”[4](卷六○,南汉三《后主本纪》,p.871,p.861)。而吴越国正是由于宗室治州、宗室内部关系的亲睦以及与王权的一致,因此,政局稳定,从而排除了文臣与宗室之外的各种势力乘乱而兴的可能。而且,镇治外州的钱氏宗室对中央的军将是一种遏制,而对代表王权的丞相系统文臣政治却是有力的支持,再则,宗室文人化又使其本身成为文臣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文臣政治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地方的非军事化。如地方为军将所控制,文臣就不可能在政局中居主导地位,因此,不让军将控制地方是文臣政治形成的一个关键。五代十国初期,一些地区仍处在武人政治的状态,史言:“时江淮初定,守令皆武夫,专事军旅”[16](《本纪》第一,p.1),“率以兵戈为急务”[12](卷九,p.87),“至有位居侯伯而目不识点画,手不能捉笔者”[17](p.1),而吴越国大体上从武勇都兵变和诸州叛乱之后,吴越国军将由倚重对象变为控制对象,宗室取代军将镇治诸州,使军将在地方失去势力。钱氏宗室好文尚儒,遵行钱镠遗训,以阜民为务,行宽缓之政,从而使地方政治大为改观。所以,吴越国宗室治州并且文人化,彻底改变了过去地方军事化的局面,促成了武人政治向文臣政治的重要演变。
    2.钱氏宗室在吴越国形成集权政治中同样起关键作用。治州的宗室对诸王“皆尽臣礼”[4](卷八三,《钱元璝传》,p.1201),听命于中央。唐代“专恣一方”,“逢时攘扰”[18](卷一五六,赞曰、史臣曰,p.4141)的骄悍藩帅与各自为政的骄藩在吴越国已不复存在,天复年间,睦州刺史陈询“遂不听命”[4](卷八八,《陈询传》,p.1275),诸州“贰于”钱镠,[4](卷七七,《武肃王世家上》,P.1063),叛附淮南的现象也不再发生。
    节度使、刺史的子嗣问题,可以说是衡量政治集权状况的重要尺度。唐代某些方镇节度使的父死子袭在唐末余风犹存。睦州刺史陈晟“在州十八载而卒,子绍权嗣”[4](卷八八,《陈询传》,p.1275),乾宁三年(896)十一月戊子,“湖州刺史李师悦卒,子继徽嗣”[3](卷—,《武肃王》,p.23),“及湖州李彦徽弃郡奔淮南”,钱镠以郡付高彦,天祐三年(906)“冬十一月乙丑,湖州刺史高彦卒”[3](卷一,《武肃王》天福三年十一月乙丑,p.40),其子高澧嗣父职[6](卷二六五,昭宣帝天祐三年十一月,p.8664)。天宝二年(909)四月丁已,明州刺史黄晟“在任十八年,卒,时天宝二年也,遗疏不请子为嗣”[4](卷八五,《黄晟传》,p.1235),钱镠因此叹其忠顺,可见,父职子嗣在钱镠早期仍为通常惯例。然而,这种情况在实施宗室治州中却有了很大的变化。继钱弘偡之后任湖州刺史的钱信为钱弘偡之兄,非子嗣。继钱弘儇为温州刺史的钱仁俊系钱元长子[7](卷五,《武肃王年表》,p.114),钱仁俊后继任刺史的钱昱则是忠献王钱弘佐的长子。考分治诸州的宗室出现子嗣的仅二例,一为苏州刺史钱元璙,天福七年(942)三月乙丑,卒,“子文奉嗣”[3](卷三,《忠献王》天福七年三月乙丑,p.2),一为婺州刺史钱元懿,广顺元年(951)六月丙午卒,“以其子仁倣嗣”[3](卷四,广顺元年六月丙午,p.8),显然,这两例是特殊情况,原因除了上述钱元璙、钱元懿地位特殊外,与钱元璙是当时在位的忠献王钱弘佐的世父,而钱元懿则是当时在位的忠懿王钱俶的世父可能很有关系。治州的宗室多非子嗣,除了反映王权的强大,也表明宗室对王权的忠贞,而这种忠贞恰是集权的重要保证。
    唐末以来,军将一直是破坏集权的主要力量。吴越国以宗室取代军将,因而大大削弱了军将的力量,特别是军将在地方的势力丧失殆尽。个别内牙军将虽则强戾骄横,其实十分脆弱。史谓,左统军使阚璠 “强戾,排斥异己,弘佐不能制”[6](卷二八三,齐王天福八年七月,p.9251),忠献王钱弘佐设计拉拢程昭悦、胡进思,离间程昭悦与阚璠的关系,使程昭悦积极参与倒阚行动。先是出阚璠为明州刺史,后又以“谋奉仁俊作乱”的罪名,“下狱锻炼成之”,于是,阚璠受诛。这说明,事实上,强戾者不一定就是支配者。王权翦除骄横的内牙军将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