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生于19世纪中叶的日本亚洲主义具有其早期形态,原是一个多翼并存的思潮,然而随着其步步演化异变,其中最反动的一翼加速膨胀,终成为彻底的侵略思潮。日本侵略亚洲主义是日本亚洲主义在其思想历程中一路右倾下滑到达的罪恶终点;是日本亚洲主义内部消长,最终右翼制霸获致的黑暗结局。对日本早期亚洲主义做历史分析,不等于对日本亚洲主义的“肯定”,而是探讨“日本亚洲主义演化说”与“日本右翼思潮源流说”。 对复杂的思想史学问题,当采用通常的竖切面的重视“过程”的阶段分析法与横切面的解析“多元”的流派分析法,做总体“解剖”。事实是,通过对日本亚洲主义如何走向“罪恶终点”与“黑暗结局”的过程,进行历史考察,对其中流派做具体分析,可对日本侵略主义做更深刻与科学的揭示,有助于与世界及日本人民一道,总结历史的教训,探析日本右翼思潮的源生与发展,杜绝“罪恶”的重演与“黑暗”的再来。 一关于日本亚洲主义定义的讨论 这里所谓的“定义”,说的是对这个思潮性质判定,对这个思潮各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对其内部流派的探讨。对日本亚洲主义可不可以做“过程”、“流派”与“异变”的分析?有没有一个“早期日本亚洲主义”?应该不应该通过对“早期日本亚洲主义”“异变”的考察,对日本右翼思潮做源流根底的探讨?这些都是在讨论日本亚洲主义定义时必然遇到的问题。 日本亚洲主义研究家竹内好对日本亚洲主义做如下定义:“亚洲主义既不和膨胀主义与侵略主义完全重合,也不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国民主义及国粹主义)完全重合,不用说,当然不和左翼的国际主义重合。”竹内好的“非重合”论说明日本亚洲主义,在其开初没有与“膨胀主义与侵略主义”发生“完全重合”,故具有多元多义性。竹内好也看到日本亚洲主义有一个转化过程,最终与“膨胀主义与侵略主义”发生最大的“重合”。(注:竹内好:《现代日本思想大系·亚细亚主义》,东京:筑摩书房,1970年,第12頁。) 日本京都大学狭间直树教授《初期亚细亚主义史的考察》一文认为:日本曾有“初期亚洲主义”,也称“处于出发点上的亚细亚主义”,其主要内容为“主张亚洲团结提携的兴亚论”。狭间直树说:“为对抗欧洲,主张亚洲团结提携的兴亚论及所谓亚细亚主义登场,其所倡导的团结提携论,从理论与实践的意义上说,乃以亚细亚内部对等关系为前提。处于出发点上的亚细亚主义,就是这样的一种理论。”然而随着“(日本)快速达成维新,成为‘脱亚’的先驱”,“亚细亚主义将诸国对等团结的思想抛弃,成为以日本优越论为基本轴心的支持侵略的理论”。(注:狭间直树:《初期ァジァ主义につぃての史的考察》(1),《东亚》2001年8月号。) 日本《亚细亚历史事典》(1959-1962年刊)这样定义日本亚洲主义:“为抵抗欧美列强对亚洲的侵略,亚洲诸民族以日本为盟主团结起来。明治初年以来,关系到日本的独立问题,提出了‘亚细亚连带论’。这样的思想存在于自由民权论者之中,在其展开过程中表现出复杂的差异性”,“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衰落、天皇制国家制度的确立,对清军备的扩张,大亚细亚主义抬头”,“玄洋社抛弃了民权论,转向为国权论者,这是1887年的事”,以此为标志,“大亚细亚主义虽然继续主张日本同样是被压迫民族,与亚洲同文同种;强调东洋文明是精神文明,西方文明是物质文明;亚细亚民族连带提携,而在实际意义上已在发挥隐蔽明治政府侵略政策的作用。”(注:竹内好:《现代日本思想大系·亚细亚主义》,第10頁。) 国内学者在给日本亚洲主义定义时,也大都体现了阶段分析(早期阶段与后期阶段)的过程论、多元分析的流派论与总体分析的异变论。 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说:“兴亚”论“在当时日本朝野乃至中国反清人士中,有广泛的接受层面,而表现为广泛的多义性”,总起来说,一部分民权论者,持“兴亚”论主张,“企望以东亚各国的联合来抵御外侮。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日本提出了‘大亚细亚主义’,皆属这一体系。”然而,“兴亚”论也有其另外重要的一面,“兴亚”论者中的国权论者,“并不是以争取民族平等为东亚联合的出发点,而都是以伸张日本国家利益作为‘兴亚’的最根本的要求”。既有“联合来抵御外侮”一面,也有侵略的一面。这是严先生对“兴亚”论的“两分法”。(注: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537页。) 孙歌评论幸德秋水与内田良平的亚洲观云:“幸德秋水与内田良平,从一开始就未能建立如同中江兆民与头山满那样的理解和友谊,幸德秋水在抽象层面思考帝国主义的问题,而内田良平在实践层面致使亚细亚主义走上了‘向右转’的道路”。孙歌在“向右转”上打了引号,强调了“转化”(异变)论。 孙歌教授在《亚洲意味着什么?》一文中说:“竹内好编辑的这本独具一格的《亚细亚主义》,在战后日本思想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杰作。在日本近代化与侵略扩张的关系、日本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关系、左翼与右翼在民族问题上的误区等等重大问题的交错点上,竹内好推出了亚洲问题的全部复杂内涵。在明治以来讨论亚细亚主义的思想史脉络里,到了竹内好才为亚洲问题的定位找到一个复杂的交错点。”也就是说,在竹内好那里,日本亚洲主义是一个多义的“交叉点”,多个流派的思想在这里发生碰撞。(注:孙歌:《亚洲意味着什么?》,《主体弥散的空间--亚洲论述的两难》,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1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