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至七世纪日本大王(天皇)的殡丧礼仪与王位继承(3)
齐明的葬礼结束后,667(天智6)年3月,中大兄迁都近江(今滋贺县)。翌年(668),中大兄终于结束了七年之久的称制,正式即位,是为天智大王。天智即位后,一直是天智政治上左膀右臂的大海人皇子与天智之间开始出现不和,特别是围绕着天智之后的王位继承,二者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天智想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大友皇子,而同样具有王位继承资格的大海人皇子的存在又不容忽视。671(天智10)年10月,病重的天智将大海人皇子召至病床前,提出要将政事全部交给大海人。大海人疑有阴谋,于是称疾固辞,表示要“出家修道”。此愿正合天智心意,天智欣然准允。剃发后的大海人随即以“修行佛道”为由,离开近江,隐居吉野(今奈良县吉野町)。同年12月,天智病亡于近江大津宫,殡于新宫。(注:《日本书纪》天智10年12月条,《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本书纪》下,第381頁。)关于新宫位于何处、葬礼何时举行,史料中均无记载。这应该与天智死后不久发生了内乱(“壬申之乱”)有关。672(天武1)年6月,大海人皇子走出隐遁的吉野,以美浓(今岐阜县)为据点,动员东部诸国的兵力,征讨大友皇子为首的近江朝廷。这场日本古代史上的最大内乱持续了大约1个月左右,最后,以大海人皇子的胜利、大友皇子的自杀而告终。 (二)天武天皇的殡宫礼仪 在“壬申之乱”中赢得胜利的大海人皇子,于673(天武2)年2月即位,史称天武天皇。即位后的天武深谙神威是树立天皇威权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早在“壬申之乱”之际,天武就曾遥拜伊势神宫的天照大神,强调诸神对自己的保佑。胜利之后,天武更是通过天皇号的始用、王权神话的体系化、神只祭祀的制度化等一系列措施,推进王权神化的进程。同时,内乱中的胜者天武自身也被视为神一般的存在。如《万叶集》所收的二首“壬申年之乱平定以后歌”中,就有“大王若神坐”等称颂天武之神威的咏歌。(注:《万葉集》卷19-4260·4261,《日本古典文学大系·万葉集》4,高木市之助等校注,岩波书店,1962年,第374頁。)679(天武8)年5月,天武为了防止诸皇子围绕王位继承而发生争乱,与皇后(后为持统天皇)带领诸皇子在吉野宫之庭举行了盟誓。在诸皇子的盟词中,有“天神地只及天皇证也”之辞。(注:《日本书纪》天武8年5月乙酉条,《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本书纪》下,第435-437頁。)显而易见,天武已被提到了与天神地只相提并论的高度。在树立天皇神威的同时,天武也注重官僚制度方面的建设,通过中央豪族出身法、废止部民制等政策,构筑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官制,并且创建新位阶制,授予包括诸皇子在内的众臣。天武天皇的威权达到了极点。 686(朱鸟1)年9月,天武病亡,殡于飞鸟净御原宫的南庭。(注:《日本书纪》朱雀元年9月戊申、辛酉条,《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本书纪》下,第481頁。)天武殡宫礼仪持续了两年之久。688(持统2)年11月,天武葬于桧隈大内陵。(注:《日本书纪》持统2年11月乙丑条,《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本书纪》下,第493頁。)与其他大王(天皇)相比,《日本书纪》对天武殡宫礼仪的过程记载最为详细。依据记载,天武的殡宫礼仪主要由发哭(发哀)、诔、奉奠、奏乐(歌舞)等诸仪式构成,以下予以简单概述。(注:《日本书纪》朱雀元年9月条,持统元年正月、3月、5月、8月、9月条,持统2年正月、3月、8月、11月条,《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本书纪》下,第481-483、489-493頁。) 1.发哭(发哀) 发哭(发哀)是指大声哭泣、哀号的行为。如前所述,在日本固有的停丧习俗中,有丧主哭泣的习俗,丧主的哭泣可以说是人类面对亲人死亡发出的自然情绪反应。然而天武殡宫礼仪中的哭泣主体则是上自皇子下至公卿百寮、蕃客以及僧侣。僧侣的发哭(发哀)主要是在初殡阶段(686年9月)进行,而草壁皇子率众臣的哭泣则多在正月以及葬礼前等特定之日时举行。另外,京城里的百姓们以及来访的外国使者也在特定的地方,以特定的方式哭泣。(注:《日本书纪》持统元年8月丁酉条载:“京城耆老男女,皆临恸於桥西”,《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本书纪》下,第491頁。另外,持统元年9月23日(甲申),新罗使节金霜林一行抵至九州,当得知天武天皇已亡的消息时,金霜林等人立即“皆着丧服,东向三拜,三发哭”;持统2年正月23日(壬午),“以天皇崩,奉宣新罗金霜林等”,于是,金霜林等人又一次“三发哭”,《日本古典文学大系·日本书纪》下,第491頁。)因此,天武殡宫礼仪中的哭泣已不单纯是自发性的感情表现,而是具有礼制性质的仪式。 2.诔 根据诔的内容来划分的话,天武殡丧期间的诔礼仪的举行大体上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初殡阶段,即天武刚刚亡去时期(686年9月)。天武殡宫建成后,诸官司代表、大隅、阿多隼人、倭河内马饲部的伴造、百济王、各国国造依次至殡宫进行诔。其中诸官司代表所诔内容为诸司之事。将诸官司事宜作为诔的内容是前所未有的事,这不仅反映了天武时期中央官僚体制的建设,而且在天武亡灵前禀告诸司事宜的仪式,也可以看作诸司官人依然忠于天武天皇的表现。 第二,奉奠阶段(687年1月-688年8月)。这一时期的诔的举行,主要是伴随着奉奠或发哭(发哀),由特定官人进行的,《日本书纪》将之称为“礼也”。另外,在这一阶段内,草壁皇子曾多次率公卿百寮等人至殡宫恸哭。 第三,临葬阶段(688年11月)。天武葬礼前数日,草壁皇子率众臣至殡宫恸哭。其时,诸臣各举着写有自己先祖仕奉史的“所仕状”依次而诔,以表世代服属天皇家的忠心。来朝的虾夷人也“负荷调赋”而诔,虾夷人所诔内容,虽然不得详知,但从携带贡物这一点来看,想必是与表达朝贡、臣服之意有关。临葬之际,再一次举行诔礼仪,由特定的三位官人依次而诔。其中一人“奉诔皇祖等之腾极次第”(“日嗣”),即列举天皇家的家谱及政绩,(注:和田萃:《殡の基础的考察》,《史林》52-5,1969年,第60頁。)以显示天皇的正统性。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