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后周:陵川县对二仙形象与来历的演绎 壶关县二仙庙距离县城有60里之遥,且山路艰辛,相比之下南距陵川县界仅数里,处于壶关与陵川二县之间的必经之路上,因此陵川县就成为二仙信仰最初的传播之地。我们再一次看到二仙的记载,是五代后周显德三年(956)陵川县龙川、普安、鸡鸣等三乡共同为二仙树碑。该事记载在《大周潞州大都督府泽州陵川县龙川普安鸡鸣等三乡共造二圣神碑并序》中,该碑现已不存,(22)拓片保存在国家图书馆。但在为拓片定时的过程中,由于工作人员误将时间定为北周,故而该拓片长期未被研究唐宋以降的学者注意。(23)前述唐末碑刻并未提到“二仙”之名,只是说“乐氏二女”,而后周碑刻则云“二圣”。此碑为现存最早直接描述二仙之碑刻,对认识二仙有重要价值: 乐氏二圣,玉皇孕质,帝释呈姿,生自梵阁天中,长于率□国内。朝游西土,为王母讲论□虚,着履东州;共五岳□谈荣辱……隐俗凡间,托化高都之地,寄图浮十载,以太上之□年,显圣留踪,得道升于上。当是时,彩云降下,白日升宵,无□元之驾龙车而捧拥。麻姑婺女随旛斾而迎空,洛浦仙娥从幡花而云外。 玉皇是道教最高神只,唐五代时期已经逐渐人格化。“帝释”即“帝释天”(梵文Sakra-devanam-Indra),原本是佛教的护法神,但佛教传入中国后,民间常将帝释天和道教玉皇同等看待。“梵阁”即寺院的楼阁。这里交代了二仙是与玉皇和帝释天同等地位者,并且与西王母和五岳关系密切,可视为神女之流。“隐俗凡间,托化高都之地,寄图浮十载,以太上之□年,显圣留踪,得道升于上。”“高都”,窃以为可能是地名。“高都县”,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属上党郡。十六国北魏先后为西燕建兴郡、北魏高都郡、建兴郡郡治,后仍为高都郡郡治,同时为建州治所。北周宣政二年(579),撤建州并高都郡县,即今天泽州县高都镇。“寄图浮十载”,“图浮”即为“浮图”,指其暂住在寺院十年。而后“显圣”,白日飞升。“麻姑”“仙娥”等皆为神仙者流,以此来表现二仙的神仙身份。与唐末壶关县的二仙相比,陵川县在80多年后的描述中,已经将二仙比较成熟地刻画为由人到仙女的形象。但是由二仙暂住在浮图十载隐约能够感觉到北朝以来华北佛教势力的强大,(24)在山西的佛教圣山如五台山在不断塑造名山形象、巩固自身地位的同时,(25)晋东南的寺院也在进行这样的努力。比如在陵川县的青莲寺发现有北齐时期的题记,唐代泽、潞二州的高僧之墓碑也现存不少。尤其是相邻的林州和武安也多有高僧墓志及寺院建立的碑刻存世,民众的造像题记也比较常见。(26)南部太行山区俨然是被佛教所笼罩的区域,民众的信仰空间被佛教所占据,因此民间信仰表现出比较低落的状态,在文献记载上也没有什么痕迹。二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出来,这是汉魏六朝以降民众对神仙崇敬心理惯性之表现。(27)乐氏二女成仙后,因何而立庙?碑文亦作了交代: 爰有彭城患士,沂州本贯,骤入高都,虽不务□□□□舜(?)阳,而久亏甘雨,于当春尽□首众立□,□牛□□于阴阳石□,有违于天道,至得千家失业,万户愁生,逐弃父母,残害(下泐)仙□□雨下,□□□□酢魂识如痴,托景缘生,许愿立碑。于本宅遂化牌于□□□化于城隍召名,选择良林,喻为山而初兴一篑。三乡道首靳审等心怀岳渎,量此江□□志并于□敬明神而意同金。 “彭城”一般认为是徐州的代称,沂州,治所在今临沂市。“患”为祸患、祸害之意,“患士”则指带来祸害之人。该人来自彭城,籍贯在沂州,下面虽然有阙文,但依然可以看出文意是说:有一个从东部沿海地区过来的人,骤然闯入高都,致使当地“久亏甘雨”,然后“千家失业,万户愁生”,社会动荡不安,二仙显灵雨下,使危机解除。而后降神,民众“许愿立碑”,可见巫在其中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碑文作者将此次立碑也放在“国家”背景下: □□寅岁,长平陷虏,积尸遍地,□山不异,牧野交□□□□而血流潭□,生擒十万,活捉五千,□气飞而□宿,混沌□声轨而山崩地裂□今鬼哭□酸,当县□□烽烟,户人略无惊恐,□得安□,乐业苏舒,全赖于□二圣慈夙夜□□一心虔祷,幸遇我皇其道□衣而□,方帝叶中兴,悬德音而来朝,万国西戎招权六部,南蛮降服七州,陛下亲统全师,人马踊而冲山倒海,兆庶咸歌于七圣,八方赞咏于女皇。野老(下泐)王□□政□□□物骈阗,喜逢君圣臣明,启愿而报于□□眷德,壬寅等□修新庙,严装粉壁,雕□后殿…… “□□寅岁”为显德元年(954)甲寅年,“长平陷虏,积尸遍地”云云则指该年一月周世宗即位之后,二月北汉南侵之事。该年初“北汉主闻太祖晏驾,甚喜,谋大举入寇,遣使请兵于契丹。二月,契丹遣其武定节度使、政事令杨衮将万余骑如晋阳。北汉主自将兵三万,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与契丹自团柏南趣潞州”。周世宗亲征赴泽州,“北汉主以中军陈于巴公原”,与周军大战而败,“追至高平,僵尸满山谷,委弃御物及辎重、器械、杂畜不可胜纪”(28)。高平之战后周军队给北汉军以大挫,碑文云“生擒十万,活捉五千”即指此事。高平县为泽州通往潞州之必经之路,而陵川县虽为高平县之东邻,但二县之间交通极其不便,受此次高平之战的波及较小。故碑文说“当县□□烽烟,户人略无惊恐,□得安□,乐业苏舒”,即指此。此次没有波及陵川,应该是纯属巧合,但是民众却归功于二仙,“全赖于□二圣慈夙夜□□一心虔祷”。此外,民众也不忘对皇帝加以感恩,“愿上安宗社,长乐□系金枝,下保乾黎,□人兴□永固”。碑文之后说“因依建造灵宫,后乃有求皆应”,二仙在五代后期时,就已经成为陵川县三乡民众祈福的神灵了。可知由壶关县传播过来时,二仙信仰就已经具有一定辐射能量了。不过很明显,在传播过程中已经抛弃了原来广平郡的籍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