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宋:壶关县二仙形象的再刻画与二仙庙地位的迅速提高 在如今壶关县树掌镇神南村二仙庙门口,竖立着一块北宋开宝八年(975)重修二仙庙的碑铭。(29)这块碑铭在古今任何金石着录里皆无踪迹。该碑铭距离上述陵川县所竖碑铭仅20余年。该碑铭不再称二仙为“乐氏二女”,亦称“二圣”。《重建二圣碑铭》开头说: 盖夫道者,微如圆通(缺)自然之子,虚无之孙,本非有名,强而立字,一气之祖,二仪之宗。至体则无象无名,妙用则有声有色……三清在上,四梵居中,三十二以□安,八十一而傍制。 碑文一开始就说什么是“道”,“自然之子”是从《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引申而来。道家用“虚无”以指“道”的本体。《庄子·刻意》:“夫恬惔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谓道体虚无,故能包容万物;性合于道,故有而若无,实而若虚。“一气之祖,二仪之宗”指“道”为“气”、“二仪”所宗,类似的表述在崇奉玉皇等道教神只的北宋真宗时可见。(30)如在对圣祖母的册文中可见:“天禧元年岁次丁巳三月庚子朔六日乙巳,嗣皇帝臣德昌再拜稽首,上言曰:‘恭以大道无形,为一气之祖;至神毓粹,居二仪之先……’”(31)该段从解释什么是“道”出发加以阐述。跟唐末以来道教的传播有一定关系。“龙汉”、“赤明”皆为元始天尊年号,“三清”为道教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四梵”则佛教语,谓色界四禅诸天之王。这里是从道教与佛教两方面来阐述二仙。至于二仙是什么形象,碑文云: 额圆骨偃,发玄齿清,头生五气之光,手握十螺之润,兹盖宿命,(缺)以莫纪,圣迹难穷,山腹之玉洞犹开,树岐之金刀尚在。麻姑作伴,玉女为邻,共鼓云钓之琴,仍歌凝魂之曲……时或稍旱,不至郁烦,香才□□道(缺)远近轰阗,不惟庇于一同,抑亦廕于数郡。 “额圆骨偃,发玄齿清,头生五气之光,手握十螺之润”这是对二仙形象的描述,其实并不具体,因为凡是仙人基本上皆为如此形象。“麻姑作伴,玉女为邻”,所云依然是表明其仙人的身份。可知不仅二仙传播过程中抛弃了广平郡的凡人籍贯,而且几乎同时壶关本地亦完全将二仙作为仙女来刻画了。“廕于数郡”,似乎二仙信仰已经扩散到周围数郡了。总的来看,在北宋初年的时候,壶关县所表述的二仙依然是来历不明的仙人。碑文云“时或稍旱,不至郁烦,香才□□道(下缺)远近轰阗,不惟庇于一同,抑亦廕于数郡。”可知二仙在旱灾严重时,有比较显着的降雨表现,并且影响所及,已经有“数郡”的范围了。作者依然将二仙放到了“国家”的宏大背景下来叙述。碑文继续说“近遭北狄深入中原,四海仿佛豆分(下缺)”,“北狄”即指契丹,“深入中原”应指947年耶律德光南下灭后晋之事,当时契丹士兵在河南大肆抢掠,破坏极大,而潞州因太行山的阻隔可能所受影响甚小,碑文虽然下缺,但是完全可以想象,与唐末、后周碑文所述类似,地方“耆老”把这些都归因于二仙的福佑,“乡耆共议”,“以酬大恩”。碑阴的名单中出现了知县等官员名字,可知该庙得到了地方基层官员的重视,二仙庙在地方信仰体系中的地位有所提升。 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壶关县再次重修二仙庙,(32)此时称为“本庙二圣”。“本庙”所相对者为“行祠”的存在,因此可知北宋初年时,二仙庙已在其他地方多有建设。 详夫舜妃洒泪,竹痕得自于湘川;齐女遗踪,蝉蜕颇闻于海岱。弄杼遇乘槎之客,浣纱□避难之流。秦楼忽化于飞烟,水府遽成于乌鸟。少姨、启母,灵祠肸蠁于嵩峰;毛女、麻姑,往事昭彰于太华。其有不刊祀典,大洽民心,神鬼难明,阴阳争奥,垂名千载,何代无人!况案据之有凭,见形声之可验者,即二圣之神欤。 “舜妃洒泪”借用的是湘妃典故,“齐女”即是黑蝉(知了)的代称,原本指齐国的王后。(33)“弄杼”即指织女。(34)“浣纱”则指为保护伍子胥跳江自杀的浣纱女。(35)“秦楼”代指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之事。少姨(即启母之妹)、(36)启母在少室山皆有庙宇。毛女相传为秦始皇时人,入山成仙。(37)麻姑则为众人皆知的女仙。张仪凤用了这些女仙来阐述二仙的神仙身份: 斯神者,本兹地乐氏之二女也。因同采药于深山,得共游于洞府,金丹玉液,服时而渐觉身轻;绛节蜺旌,行处而方知□□。或啸俦命侣,或驾欻乘飚。丁令威千载归来,人物非是而城郭是;王子乔双凫暂去,桑田变而陵谷迁。依人而无党无偏,飨□而为云为雨。名姓虽标于仙籍,林泉犹恋于丘园。既托梦于至人,亦假言于巫者。金声玉振,非不见以不闻;精气游魂,但惟恍而惟惚。邑人乃感兹灵应,创彼严祠。礿祀蒸尝,谅无远者近者,牺牲粢□,何妨以炮以燔……祈若□□,应如响答。属以炎凉代序,宁观俎豆之容;霜露沾衣,非复弦歌之地。丹青岁古,风雨年侵。栋宇方颓,尚荐芬芳之味;鼓钟斯设,空多惉懘之音。何否极以泰来,忽鼎新而革故。 与壶关县开宝碑文相比,这块碑文中的二仙成仙的原因是“采药于深山”,得游于洞府,服用金丹玉液而“渐觉身轻”。这种成仙方式是六朝隋唐世人对服食成仙之向往,以此永绝人世生老病死之困挫的想象建构,是大家追求而无能到达之处,才有仙乡幻想永不破灭。(38)故而这种成仙方式在宋代以前的笔记小说如《太平广记》中可以经常见到。(39)丁令威是东汉辽东人,王子乔是东汉叶县县令,皆为仙人。“名姓虽标于仙籍,林泉犹恋于丘园”言二仙虽然成仙,但却对家园恋恋不舍。“既托梦于至人,亦假言于巫者”,“至人”在这里应指本地有名望的人,可见二仙作为神灵得到崇拜,离不开“托梦”与假借“巫”的途径。“邑人乃感兹灵应,创彼严祠。”因此考究立祠崇拜的模式,大抵先有灵异事件,被人感知以后,建祠,然后形成崇拜信仰: 矧以知府太傅忠贞许国,神武济时,实王者之腹心,乃邦家之柱石。约民礼,御众以宽,行贤太守之清风,绾上将军之重柄,伟哉□美□以得双全者也。复有知府、四方馆使、恩州刺史、知潞州军州事、提举泽潞晋绛慈隰威胜军等七州军事,兼提举巡检□□□□劝农使杨怀忠,展□宰君,栖鸾侍御,知三年字民有术,闻二圣应变无方,各减俸钱,共为蒇事。神道设教,其在兹□。 与开宝重修二仙庙只有知县等县级官员露面相比,大中祥符时的重修则是河东路地方各级长官的一次集体行动。我们不列官、职,只列差遣,计有知军州兼管内劝农事、提举泽潞晋绛慈隰威胜军等七州军驻泊兵马公事杜□□,通判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事王车,节度□□□□金□,转运副使、□西路招置营田劝农使黄昭益,提点河东路刑狱公事、□□观察推官张□□,节度推官高□□,起复转运使兼东路□置营田劝农使陈若拙,提点河东路刑狱公事□□,驻泊兵马都监、提举泽潞等七州军事□□□□东□□□□□兼巡检(下阙)。可见,潞州知州、通判,河东路的转运副使、提点刑狱推官、转运使、提点刑狱等都列出了自己的名字,加上县令篆额,主簿书写,从壶关县→潞州→河东路的地方官员层级基本完备。在经历了唐末五代之后百年多的发展之后,河东路地方官员对壶关县二仙庙的重视已经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河东路转运使与提点刑狱治所都在太原,与潞州距离遥远,山路行走相当不便。那么河东路为何对远在潞州壶关县的二仙庙兴趣如此之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