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史记·乐书》,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11页。 (26)《汉书·贾山传》,第2336页。 (27)《汉书·王吉传》,第3063页。 (28)《史记·秦始皇本纪》,第245页。 (29)《汉书·陆贾传》,第2113页。 (30)《史记·货殖列传》,第3253页。 (31)《史记·太史公自序》,第3289页。 (32)《汉书·终军传》,第2816页。 (33)《汉书·武帝纪》,第171~172页。 (34)陈立撰,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93~94页。 (35)徐复观:《两汉思想史》第三卷,第86页。 (36)宋超:《〈史记〉〈汉书〉游侠传试探--兼论两汉社会风尚的变迁》,《学术月刊》1985年第10期。 (37)《汉书·司马迁传》,第2737~2738页。 (38)刘厚琴:《东汉道德教化传统及其历史效应》,《齐鲁学刊》2002年第1期。 (39)《汉书·贾谊传》,第2251~2252页。 (40)《汉书·董仲舒传》,第2521页。 (41)《汉书·食货志》,第1160页。 (42)详见陈苏镇:《汉代政治与〈春秋〉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35~66页。 (43)朱海龙、黄明喜:《陆贾教化思想探析》,《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44)《汉书·高帝纪》,第76页。 (45)阎振益、钟夏:《新书校注·保傅》,第186页。 (46)《汉书·贾谊传》,第2245页。又见《汉书·礼乐志》,第1030页。 (47)苏志宏:《秦汉礼乐教化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5页。 (48)《史记·太史公自序》,第3290页。 (49)(50)《汉书·董仲舒传》,第2504、2515,2520页。 (51)丁毅华:《〈淮南子〉的风俗论》。 (52)《史记·礼书》,第1161页。 (53)(54)《史记·乐书》,第1206、1211,1175页。 (55)庄春波:《汉武帝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 (56)余杰:《君·吏·士--解读〈史记·酷吏列传〉》,《社会科学论坛》2001年第8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