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帕麦斯顿与克里米亚战争(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王勇 参加讨论

阿伯丁让斯·坎宁迫使土耳其接受维也纳照会,只是在九月十六日得到俄国对照会的粗暴解释的“可靠”文本后才作罢。九月二十三日由于俄土战争一触即发,英法舰队才以保护侨民为借口进入海峡。
    在帕麦斯顿的一再要求下,内阁于十月七日至九日举行紧急会议。帕麦斯顿建议英国舰队驶入黑海,封锁俄国水上交通,迫使俄国撤军。这得到罗素等人的支持,阿伯丁竭力反对。外交大臣克拉林敦折衷双方意见,形成了所谓“防守政策”:“一旦俄国跨过多瑙河,或者进攻土耳其沿海领土,英法舰队将驶入黑海保卫土耳其领土。”(14)这是帕麦斯顿赢得的第一个回合。
    英国王室对内阁的决定十分不满,阿伯丁和阿尔伯特亲王决心亡羊补牢:继续遏制法国;召回斯·坎宁;革去帕麦斯顿之职。
    但是,随着“东方危机”因俄土战争爆发而加重,帕麦斯顿的声望却扶摇直上,舆论界认为他应取代阿伯丁为首相。帕麦斯顿的名字已成为解决“东方危机”的灵丹妙药的代名词。(15)正当阿伯丁和王室一筹莫展时,罗素呈上了他的议会改革方案,要求交付议院讨论。阿伯丁和王室深知帕麦斯顿对议会改革的反对态度,便接受了罗素方案,这样一能使帕麦斯顿在议会改革问题上辞职,而且也不至于在“东方危机”上摊牌,从而失去激进派和自由派的支持;二能破坏帕~罗联盟,用罗素稳住辉格党。
    帕麦斯顿认为一八三二年的改革已使地主--资产阶级珠联璧合,无需进一步改革。十二月八日他致函他的阁僚兰斯敦,对阿伯丁的近东政策和不合时宜地接受罗素方案表示不满。他还指出:关于改革问题,入阁时就和阿伯丁有约在先,现在阿伯丁出尔反尔,因此“届时我将非常遗憾地放弃我现任之职。”(16)十二月十日他又致函阿伯丁反对罗素方案。在王室的支持下,阿伯丁态度强硬,拒绝对罗素方案作任何修改,迫使帕麦斯顿辞职。
    十一月三十日,“锡诺普海战”传到英国,英国公众不顾俄土开战已有一月有余的事实,指责俄国袭击毫无戒备之心的土耳其舰队,称之为“锡诺普屠杀”,是英国的奇耻大辱。十二月十五日,帕麦斯顿递上辞呈,他故意没有写上辞职的原因,并让自己的喉舌《晨邮报》散布自己的辞职原因表面上是改革问题,其实质是阿伯丁拒绝援助土耳其。他的辞职在舆论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面对全国的倒阁风暴,甚至指责宫廷卖国的狂潮,阿伯丁只得负荆请罪,要求帕麦斯顿撤回辞呈,并通知他:内阁已经决定对俄国采取决定性措施。帕麦斯顿重返内阁,赢得了第二回合的胜利,也标志着主战派占了上风。法国对俄国的态度也强硬起来。
    (三)
    一八五四年三月十二日英法土三国签订同盟条约。三月二十七日英法对俄宣战。虽然在波罗的海、高加索、甚至远东都有战事,但联军的主要战场在克里米亚半岛,后来史称克里米亚战争。由于联军有速决速战思想,战略上缺乏系统性和坚定性,虽然九月初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战局很快处于相持阶段。联军的后勤供应系统更为糟糕,没有冬季作战的准备,医疗系统破绽百出,尤其是伤寒和霍乱使非战斗减员剧增。到十一月份,联军不过是一批颓兵疲将在瑟瑟寒风中勉强围住了塞瓦斯托波尔而已。波罗的海方面,联军毫无进展;在高加索战场,俄军略占上风。
    近代第一位战地记者威廉·H·罗塞尔完整地报道了事实真相, 使伦敦处于悲云惨雾之中。舆论攻击的主要目标是首相阿伯丁、陆军大臣纽卡斯尔和前线总司令拉格兰。一八五五年一月二十三日,议员罗巴克提出成立“调查委员会”,以调查军事主管部门和军事首脑人物的失职行为。罗素也从内阁内部推波助澜以支持罗巴克提案,并提出辞呈。在女王不允许辞职的情况下,阿伯丁只得硬着头皮走向议会。
    在阿伯丁内阁垮台已属必然的情况下,帕麦斯顿却再三表示愿与诸位阁僚风雨同舟,指责罗素反复无常。这是他审时度势而下的一着高棋。他很清楚自己被舆论捧为能把战争成功地进行下去的唯一人选,是任何人组阁必须拉拢的对象。而且他清楚地知道:议会里辉格党、皮尔派和保守党三足鼎立,谁也不可能单独组阁成功。于是,帕麦斯顿在为阿伯丁内阁高颂挽歌时,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不记前嫌的正人君子,为以后的政局发展留下了伏笔。
    一月三十日,阿伯丁内阁集体辞职。这时帕麦斯顿故意开出令人难以问津的高价拒绝加入任何新内阁,保守党的德比勋爵放弃组阁。兰斯敦以年迈体衰谢绝组阁。马克思精辟地指出:“对战争的拙劣指挥导致了帕麦斯顿所希望的那种危急局面,使他高升到别人所不可企及的高度。……所有伦敦报纸,只是《先驱报》除外,都异口同声地一致拥护帕麦斯顿担任首相。应该说,他认为自己追求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对这位真正的英国大臣来说,不幸的是他常常使女王烦恼,因此女王尽一切可能来打乱他的计划。”(17)女王又推出罗素组阁,帕麦斯顿深知这是女王的最后一张王牌了,于是拒绝入阁。罗素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皮尔派拒绝;辉格党搪塞。他只得放弃组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