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2卷,第340页。 (27) 问琴:《评胡适国学季刊宣言书》,《国学月刊》第16期,1923年,第49-53页。 (28) 1929年10月6日致冯友兰罗家伦杨振声、1930年9月13日致王献唐,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7卷,第82、92页。 (29) 钱穆:《发刊词》,《新亚学报》第1卷第1期,1955年,第6页。 (30) 《中西史学观点之变迁》(未刊稿),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第155页。 (31) 《闲谈历史教科书》,《教与学》第1卷第4期,1935年10月1日,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5卷,第55页。 (32) 《贺昌群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80页。 (33)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2卷,第335页。 (34) 曹伯言整理:《胡适日记全编》6,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35)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96-97页。 (36)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史论丛续稿序》,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60页。 (37) 卞僧慧:《怀念陈寅恪先生》,引自蒋天枢《陈寅恪先生传》,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38)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第10页。 (39)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第335页。 (40) 陈守实:《学术日录》(1928年1月5日),《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2页。 (41) 陈寅恪:《〈元西域人华化考〉序》,《陈寅恪史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506页。 (42) 1940年2月24日傅斯年致孙次舟[抄件]。 (43)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2卷,第341页。 (44) 1940年6月(?)傅斯年致中英庚款委员会。 (45) 1942年5月19日傅斯年致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 (46) 翁同文:《追念陈寅恪师》,《纪念陈寅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论文集》,第61-62页。 (47) 1931年底(?)傅斯年致陈寅恪(抄件,残)。 (48) 严耕望:《治史经验谈》,台湾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94页。 (49) 严耕望:《治史答问》,台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85-86页。 (50) 陈寅恪与傅斯年关于宋代史学观念的异同,另文详论。 (51) 1928年5月5日致蔡元培杨杏佛,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7卷,第61页。 (52) 1944年8月15日傅斯年致杨向奎(抄件)。 (53) 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3卷,第235页。原载1934年《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考古报告集》。 (54) 1929年9月9日傅斯年致陈寅恪。 (55) 1931年4月20日致王献唐,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7卷,第100-101页。 (56) “近年中国古代及近代史料发见虽多,而具有统系与不涉傅会之整理,犹待今后之努力。”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61页。 (57) 1942年5月傅斯年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1942年5月19日傅斯年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