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董仲舒《春秋》学的通史精神初探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求是学刊》 蒋重跃 参加讨论

古代中国学术有注重通史的传统。通史何以可能?除了编纂技巧。某种符合通史特点的理论性条件是绝对不能少的。《史记》是通史的开山之作,而司马迁深受董仲舒《春秋》学的影响。由此看来,研究董仲舒的《春秋》学,对于理解西汉前期学术界与通史特点相关的理论性条件,对于理解《史记》这样的通史巨著的出现,有着重要的意义。战国秦汉间,出现了围绕着《春秋》及三传的经学学术活动,后世统称“《春秋》学”。董仲舒是这个时期的《春秋》学大师,他服膺《公羊传》。公羊学擅长阐发《春秋》的“微言大义”,在这方面,董仲舒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因而,要想真正理解董仲舒《春秋》学中与通史特点相关的理论特质,就必须对董仲舒的相关著作再下一番实在的工夫,这样或许会有所收获。
    一、关于历史的断与续
    《春秋》开篇曰:“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左传》云:“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榖梁传》云:“虽无事必举正月,谨始也。”《公羊传》云:“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1](P2196)《左传》为史笔,对经文未作过多解释。《榖梁传》则指出这段经文有“谨始”的意义。但也仅此而已。只有《公羊传》以问答方式,从经文中特别挖掘出“大一统”的含义,加以表扬。董仲舒恰恰是沿着《公羊传》的路数,对经文作逐字逐句的解释,以阐发他的历史观念。
    《春秋》所书元年的“元”字有没有微言大义,除了一个“始”字,《公羊传》并无更多的说解;而董仲舒却在《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
    《天人三策》的第一策指出,“一”是万物由来的开始,“元”则有“本”的意思。《春秋》把“一”叫做“元”,就是表示要强调开始(即“大始”),而且要端正根本。《春秋》追寻到深处,发现所谓本应从贵者开始,人君最贵,人君正心才是为政的根本。人君正心,朝廷、百官、万民、四方才能由近及远相因而正。远近都统一于正,天人才能和谐,万方才能来朝,福瑞才能来全,王道的理想才能达成。可见,在董仲舒看来,《春秋》把“一”叫做“元”,是为了使君主能够“大始”而“正本”,而所谓“正本”就是“正心”。
    这一基本思路,在《春秋繁露·玉英》篇中也有较为充分的论述。该篇认为,《春秋》之道就是用“元”的深远来正天时的开始(“春”),用天时的开始来正“王”政的开始(“正月”),用王政的开始来正诸侯的“即位”,用诸侯的即位来正境内的治理。这就是公羊家所谓的“五始”。在董仲舒看来,《春秋》重元,最终应该落脚在国君的即位上,所以,他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就用《春秋》有关即位的几则史实和相关的书法予以说明:
    其一,隐公三年,《春秋》书“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癸未,葬宋缪公”。《公羊传》曰:“葬者曷为或日或不日?……当时而日,危不得葬也。此当时,何危尔?”随后,《公羊传》就叙说了故事原委:原来,宋宣公临终时传位给弟弟缪公,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与夷。缪公临终时则把君位传给与夷,而没有传给自己的儿子冯。后来,冯杀害与夷自立。公羊家认为《春秋》善让,但对于这段公案,《公羊传》则从实际效果的角度提出了批评:“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祸,宣公为之也。”所谓“君子大居正”,疏云:“君子之人,大其适子居正,不劳违礼而让庶也。”[1](P2204)宋宣公没有做到,才引起后来的祸乱,因而难辞其咎。董仲舒也认为,这是“非其位而即之,虽受之先君,《春秋》危之”的典型事例,所以,宋宣、缪的所为是违背《春秋》之法的。
    其二,襄公二十九年,《春秋》曰:“吴子使札来聘。”据《公羊传》所记,季札同母兄弟四人,谒、余祭、夷昧和季札。季札贤。三个哥哥为了最终能让季札即位,便约定兄终弟及。谒死后,余祭立。这年余祭卒,不料,长庶兄僚自立为王,结果被谒之长子公子光(阖庐)派刺客专诸杀死[1](P2313)。这个故事正说明僚“非其位,不受之先君,而自即之,《春秋》危之”。不过,董仲舒认为,如果能够“行善得众”,那么《春秋》并不危之。
    其三,隐公四年,《春秋》书“冬,十有二月,卫人立晋”。《公羊传》曰:“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其称人何?众立之之辞也。然则孰立之?石碏立之也。石碏立之,则其称人何?众之所欲立也。众虽欲立之,其立之非也。”[1](P2205)董仲舒指出:同是“不宜立”,宋缪公受之先君而危,卫宣公弗受先君而不危,这说明“得众心之为大安”。
    齐桓公和鲁桓公的故事也是如此。两人即位皆非以其道,但齐桓公能够知恐惧而忧其忧,所以才能立功名而霸诸侯;鲁桓公则忘其忧而祸及于身。文中最终结论为:“凡人有忧而不知忧者凶,有忧而深忧之者吉。”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春秋》重元,是有具体历史依据的。
    不过,《玉英》篇有两个地方是有争议的,牵涉对整篇文义的理解,对于这段公案,有必要给予简要说明。其一,原文有“元者为万物之本”,“安在乎?乃在乎天地之前”句。苏舆引俞云:“‘乃在乎’三字衍。安在乎天地之前,言不必在天地之前也。《易》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圣人之言,未有言及天地之前者。”苏舆云:“何(休)注言‘天地之始’,即本此文。三字非衍,所谓以元统天也。宋周子(敦颐)无极而太极之说,亦本于此。《易》‘太极生两仪’,圣人之道,运本于元,以统天地,为万物根。人之性命,由天道变化而来,其神气则根极于元。溯厥胚胎,固在天地先矣。《说文》列‘元’字于‘天’字前,亦即斯旨。《鹖冠子》‘有一而有气’,宋佃(陆氏)注云:‘一者,元气之始。’由是言之,人本于天,天本于元,元生于一,是故数始于一,万物之本也。”[2](P69)其二,原文还有“元,犹原也。其义以随天地终始也”句。苏舆云:“隐元年注:‘变一为元。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故上无所系,而使春系之也。’疏引宋氏注云:‘元为气之始,如水之有泉。泉流之原,窥之不见,听之不闻。’《三统历》:‘元者,体之长也。合三体而为之原,故曰元。’《易纬》:‘太初为气之始。’《春秋纬》:‘太一含元布精,乃生阴阳。’刘敞《春秋权衡》云:‘元年者,人君也,非太极也。以一为元气,何当于义?其过在必欲成五始之说,而不究元年之本情也。’按:刘纠何氏。其实何本于董,义当有所受之。但董不言元气,何足成之耳。至说《春秋》一元之旨,自以对策数语为至纯全。此则推元义言之,随天终始。语又见《符瑞篇》。”[2](P6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