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中国古代王朝动乱衰亡的体制原因(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 周溯源 参加讨论

隋炀帝也是一个刚愎自用的暴君。他公开宣称“我性不喜人谏”[58],一些衷心进谏的大臣轻则罢官,重则被杀。太常卿高熲“有文武大略,明达世务,自蒙寄任,竭诚尽节,进引贞良,以天下为己任”,“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物无异议,海内富庶”,由于谏炀帝不可耽于玩乐,背地里说了一句“近来朝廷殊无纲纪”[59],就被处死。那些善于逢迎的小人则乘机而上,受到信用。御史大夫裴蕴和内史诗郎虞世基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四方告变,不为奏闻”[60],等到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全国时,不可一世的隋炀帝被身边的近臣所缢杀。明崇祯皇帝,亦因不听劝谏,不恤民生,杀谏官以掩己过,最后落得个自缢身死的可悲下场。
    对于贪图享乐、无视民生的君主,谏其节俭,是危险的;对于昏庸颟顸,却又自负的君主,建言献策,是很难被接受的;对于确有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的君主,谏其过失,是很难使他理解信服的。所以,谏官难当,谏言难讲。要达到使君主接受自己谏争的目的,一要君主开明,二要讲究进谏艺术。要格外注意被谏者的性格特点,格外注意用语的分寸,语气的轻重,角度的偏正。要善于顺谏,善于讽谏,如师旷的《论五墨墨》,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李斯的《谏逐客书》,贾谊的《过秦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等等,这些都是成功的范例。当然,也有用强谏、死谏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主张。特别是批评君主的过失,这最易使君主动怒。即使是唐太宗这样的明君,也是不能轻易拂逆的。有一次魏徵在朝廷上批评他的过失,其心也忠,其情也切,其理也直,而他却接受不了,拂袖而去,愤愤然,回到家中对长孙皇后讲,总有一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后经长孙皇后的开导才息怒。如果不是长孙皇后贤惠救驾,一代名臣魏徵的性命就危险了。太史公司马迁为战败被俘的李陵设身处地地辩解了几句,竟不为汉武帝所容,毫不留情地将他打入大牢,最后遭受士大夫最为屈辱的宫刑。东汉光武帝刘秀,在建武三十年拒绝了司空张纯等人请他到泰山封禅的建议,并下诏书说:“(朕)即位三十年,百姓怒气满腹,吾谁欺?欺天平!”明确宣布:今后各州县,凡是远道来祝寿,说一些虚伪的赞美话,“必髡,令屯田。”[61]即是说处以髡刑,让他去屯田。可见此时他还是清醒的。但是,仅仅过了两年,他又相信谶纬了,到泰山搞了封禅活动。回来后,凡事先问谶纬,迷信至极。给事中桓谭上书劝谏,他却大怒:“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桓谭叩头流血良久,才免于一死,贬为六安郡丞,病死在赴任的路上。[61]韩愈晚年“欲为圣明除弊事”,“一封朝奏九重天”,上了《谏迎佛骨表》,却触怒了信佛的宪宗皇帝,决意将他杀掉,后经众大臣求情,虽免于一死,却“夕贬潮州路八千”[62],将他打发到僻远的潮州当刺史。明代清官海瑞,忠心耿耿,忧国忧民,上书嘉靖皇帝进行谏争,竟然同时买好了棺材,作了死的准备。由于进谏,得罪君主或权臣而遭迫害甚至杀戮的谏臣不计其数,代有所闻,史不绝书。可见在乾纲独断的体制下进谏,何其难也!又何其险也!
    历史上由于君主不能很好地求谏纳谏,因自己的失误不罪己反而罪人,究竟造成多少失误,带来多少动乱,是难以数计的。谏议制度如此重要,为什么君主们不能很好地实行呢?南宋光宗绍熙二年,担任起居舍人的黄裳在一封奏章中作了分析。他上奏道:“自古人君不能从谏者,其蔽有三:一曰私心,二曰胜心,三曰忿心。事苟不出于公,而以己见执之,谓之私心;私心生,则以谏者为病,而求以胜之;胜心生,则以谏者为仇,而求以逐之。因私而生胜,因胜而生忿,忿心生,则事有不得其理者焉。……宜因事静察,使心无所系,则闻台谏之言无不悦,而无欲胜之心,待台谏之心无不诚,而无加忿之意矣。”[63]根子在于是君主专制社会,不是民主社会,是家长制管理,不是民主管理,要君主克服私心、胜心、忿心,是很难做到的;能做到一时,做不到长久;能做到开始,做不到结尾。当然,由于君主开明,很好地求谏纳谏,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因而带来决策正确、社会稳定发展的例子也不少。但是,总的来讲,乾纲独断的家长制与求谏纳谏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这就使正确执政需要的集思广益、决策科学得不到保障。
    乾纲独断的另一个表现是,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文人学子只能诠释经书,做考证,讲义理,做八股文,不可标新立异,离经叛道。韩愈曾无可奈何地感叹:“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一代文豪尚且如此,一般文人学子就更不敢乱发议论了。因此,中国古代除了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外,以后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过这种局面。自汉以后,儒家一枝独秀,万马齐喑。孔孟之道按照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不断被改造,禁锢了思想,压制了创新。奸佞小人,可以望文生义,吹毛求疵,陷害正人君子;昏官奸臣,可以牵强附会,深文周纳,打压忠良之士。一次又一次的文字狱,使文人不寒而栗,因而也不敢解放思想,不敢创新。不愿因言获罪,求荣取辱,毁其仕途,更不愿因自己的多言祸及妻小与家族。“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64],“口将言而嗫嚅,足将行而趑趄”,成为大多数文人的心态和状态。如此等等,严重地压抑了民族的创新活力,因而社会只能在旧的框架内轮回,跳不出“周期率”。
    四、从庶民到君主需要安全保障却又没有法律保障的矛盾
    在中国古代专制政体条件下,普通庶民是“蚁民”、“草民”,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对象,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们的财产随时可能被征调、剥夺,没有保障;他们的人身自由随时可能因徭役、战争而被剥夺,没有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亦因各种劳役和战争而随时可能丧失,没有保障。无论是在战乱时期,抑或是在和平时期,经常出现“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缺少幸福感,亦无安定感,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民间流传的“孟姜女哭长城”、“望夫石”的故事,流传的“无向辽东浪死歌”等等,便是典型的写照。总之,在古代专制的条件下,老百姓命如纸薄,天灾可以使之死,盗贼可以使之死,徭役可以使之死,战乱可以使之死,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可以使之死,流氓恶棍的横行霸道可以使之死,生存权、基本人权得不到保障,只能是听天由命。
    那么,处于权力金字塔顶端,掌握全国臣民生杀予夺大权的帝王们,他们自己的权位和生命有安全保障吗?同样没有。韶华、亚方、严德荣、吴梦起、孙宝镛、郎享伯等几位文史专家,作过专门研究,编写了一套《腥风血雨话宫廷》(群众出版社,1995年出版),该书中的统计材料可以印证本文的这个观点,下面的部分数据即引自该书。
    据史料记载,如果从西周武王算起,到清朝溥仪垮台,也就是从公元前1134年到公元1911年,共3045年,共84代王朝,历经了882个在位帝王。在位帝王平均寿命只有41.7岁,可以说是短命的。有288个不得善终,即被杀死、缢死、饿死或毒死,占在位帝王的32.6%。其中有4个王朝百分之百的帝王被杀,有25个王朝50%以上的帝王被杀。在被杀帝王中,有18个未成年帝王,占被杀帝王的7.4%。有的皇帝只当半年、一个月、甚至6天就被杀了。而且这些被杀帝王基本上是死于宫廷政变的夺权斗争,没有一位是被农民起义军杀掉的,只有一位皇帝是在农民起义军大兵压境时,上吊自杀的,他就是明朝末年的崇祯皇帝。这个比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