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生产到生活的扩展 环境史研究对象的扩展也可以从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影响的这一层面找到例子。如果将社会经济活动分成生产和生活两大类,生产领域的环境史研究无疑是主要的。因为生产活动包含各种行业和经济部门,如森林采伐、海洋捕捞、放牧、开垦、灌溉、开矿、生产资料的运输、工厂冶炼制造等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大多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因此其影响规模大、破坏强、持续久。与生产活动相比,生活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直接影响虽然较小,但却不能不加以重视。一方面,生活和消费活动与生产活动本身就是一体,是完整的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不同阶段。前者既是后者的结果,又是后者的原因:生产活动并不是对自然索取和物质转化活动的结束,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必然要延伸到生活和消费领域;生活和消费的需要是“拉动”生产的原因,但生产的变革也会激发新的生活和消费需要。另一方面,生活和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直观的,和人类生活本身有着最直接的关联,有时这一影响所造成的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不亚于生产活动引发的问题。所以,尽管关于生活和消费活动的环境史研究所占的分量迄今还不是很大,但却与生产领域的环境史研究同等重要。十多年前,以美国学者朱尔·塔尔和马丁·梅洛西为代表的城市环境史研究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即是将环境史的研究从工农业生产引向社会生活领域,因为城市化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城市生活对各种资源的消耗、景观的变化以及废物的排放,也就成为和社会生活有关的环境史研究的典型主题。 社会生活或城市生活对环境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物质资源和产品的消耗。而用新陈代谢的视角最能概括本次大会中和社会物质生活或城市物质生活有关的环境史研究。这种视角认为,社会生活离不开对各种物质或产品的吸纳、使用、转化、遗弃或最终的转移。这样的过程犹如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从环境中将有用的物质摄入,转化成自身需要的能量或营养,然后将废物排回环境之中。社会生活的物质流动也可以用这种有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加以比喻:除空气之外,它几乎从生产领域获得所有的物质资料,在各种生活消费活动中,这些物质资料变成人所需要的能量、营养以及对其他需要的满足。这一代谢过程也是废物产生的过程,它要么被遗弃在自然环境中,要么通过一定的物质投入,经过一定的转化回到生产领域中。 任教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的莎宾·巴勒斯(Sabine Barles)教授是一位最善于运用新陈代谢视角研究城市环境史的学者。她在此次大会上带来的是关于巴黎城市生活与塞纳河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也是她很长时间内对18世纪末以来巴黎城市物质代谢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部分。根据巴勒斯的研究,塞纳河长期以来的污染问题显现在工业和生活污水两方面的排放上。生活污水则主要是人的粪便问题。但是,在1790至1850年的这段时间,粪便的单独清运不仅有利于城市卫生环境,还可以为城郊和农村提供肥料。尽管在19世纪60年以后,一些因素影响到了这样的废物代谢,但巴黎城市环卫工程师还是采取了如建设混合排污系统以及利用污泥之农场的办法使问题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但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当城市供水服务健全,粪便成了“无用”的废物时,塞纳河的生活污染排放变得无法控制,并加重了原来因工业废物排放而产生的水污染。在研究中,巴勒斯考虑了人口、食物、肥料、污泥等变量,通过运用史料信息,对城市生活中氮元素、水资源、资金和物质流的代谢进行了重构,并用计量的方法,说明发生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生活发生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后果。 由于巴勒斯具备环境工程专业的背景,熟知一些具体的工程问题,又掌握数学分析和计算的方法,因此她的研究方法几乎是许多环境史学者所不能复制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还是可以尝试从代谢过程的片断,或在别人量化研究的基础上,探寻物质流动与社会其他方面因素的关系,即环境与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结。 供水、用水和污水处理是社会活动中水代谢的三个基本阶段,既涉及生产活动也涉及生活活动。围绕着生活的水代谢问题,本次大会至少有6篇论文是值得注意的。这些论文涉及巴西、德国、波多黎各、加拿大、法国、美国和墨西哥的城市生活水问题⑧。它们的共同之处即是探讨在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加剧过程中,这些地方如何能够保证为城市供应足量和清洁的水,如何调整各个部门之间的水分配,又如何使废水得到处理,以至不污染环境、危害人的健康。当然,每一项任务都涉及城市环境和周围自然环境的矛盾、城市人和城市之外的人的矛盾以及城市中各种人的矛盾。因此,会有许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故事发生,值得历史学者去奋力书写。 除对水的消费外,工业发展的结果是带来了大量的可供人们消费的产品。大到住房、汽车,小到纸张和塑料制品。这些物品也有其代谢的过程,简单的两个阶段就是消费和产生垃圾。本次大会分别安排了两个分组会来讨论消费和垃圾的问题。在关于消费的两个小组中,有来自瑞典、芬兰、美国的学者讨论各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即进入消费社会以来的社会消费模式⑨。他们的研究没有停留在描述一定时期消费的类别和数量之上,而是进一步将对这些消费模式的分析扩展到对文化问题、前端物质生产的环境影响以及后端的垃圾问题的探讨。对于垃圾问题,还有两个分组专门讨论⑩。相关的研究十分多样,侧重点各有不同。一篇论文主要是对德国和法国两个国家间的垃圾管理进行对比;一篇关注垃圾作为一种“中介”如何影响社会关系;一篇探讨目前的分类回收体系的历史根源;还有一篇则把目光投向有害垃圾之上。所有这些论文都说明,生产活动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如果要全面评价这些影响,必须要将其延伸至消费领域和消费完毕后的产品的命运。 不管是关于水还是物品的代谢,以上介绍的这些研究成果基本上谈论的都是在快速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发生的故事。但历史中总有例外。短缺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物质代谢又会呈现出怎样不同的面貌?有两篇论文正是关于短缺条件下的消费和废物问题的(11)。一篇是对二战期间英国废品回收再利用现象的全面探讨,另一篇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匈牙利如何用“节约”的意识形态管理废物的研究。虽然这两篇论文议论的是不同国家和不同条件下的问题,但都揭示出共同的现象,即“短缺”有助于节约以及物质的生产再利用。这样的研究无疑丰富了我们对社会生活物质代谢的认识。 诚然,环境史研究对象的扩展在此次大会上的体现肯定不限于以上两个方面,但对海洋环境史的日渐重视表明,人们对“环境”的感知愈加深,环境史研究的对象就会愈丰富。同样,人们如果尝试用更多的视角,如“新陈代谢”的观念看待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人与“环境”的联结和互动则会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讲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