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疑古”派的学术理路浅析(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天津社会科学》 何晓明 参加讨论

“疑古”派及其“古史辨”运动由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催生。“五四”的批判精神对于中国学术、中国史学现代化的意义,怎样估计也不过分。在这方面,胡适与王国维都有巨大的历史贡献。顾颉刚受胡适的影响,世所公认,顾颉刚本人也坦然自承(14)。但是另一方面,王国维对他也有积极的启迪与感召。顾颉刚在解释与胡适的思想联系及分歧的同时,还特别称赞了罗振玉和王国维:“他们的求真的精神,客观的态度,丰富的材料,博洽的论辨,使我的眼界从此又开阔了许多,知道要建设真实的古史,只有从实物上着手,才是一条大路,我所从事的研究仅在破坏伪古史系统方面用力罢了”(15)。顾颉刚自称最敬佩的是王国维,“我心仪于王国维,总以为他是最博而又最富于创造性的”。他在日记里多次记载了与王国维在梦中相会的情形。当然,顾颉刚对王国维也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他不能大胆辨伪,以致真史中杂有伪史”。例如《殷周制度论》中尧、舜禅让的话题。“我的成绩不能及他,这是时代动荡所构成,而不是我的能力和所运用的方法不能达到或超过他的水平”(16)。
    在打倒“偶像”的理性指导下,顾颉刚声明:“我们已不把经书当作万世的常道;我们解起经来已知道用考古学和社会学上的材料作比较;我们已无须依靠旧日的家派作读书治学的指导。家派既已范围不住我们,那么今文古文的门户之见和我们再有什么关系!”(17)他受到清代今文经学的深刻影响,但对于古文经学仍保持一种基本公正的态度。他认为,本来汉代的经学无所谓今古文。刘歆立古文,“我们承认他是一番好意,但他的伪窜是一件确然的事实”。他用康有为的办法分析刘歆立古文的伎俩。“王莽要什么刘歆有什么”。“王莽的政权虽倒坠,但刘歆的学术却没有跟着他失败”。“他这个人的学问事业,方面之广,见解之锐,作事之勇,哪一件不够人佩服?我们绝不像从前人一样,因为他帮了王莽篡位就把他看作乱臣贼子;我们诚心称他一声‘学术界的大伟人’!章太炎先生曾说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是刘歆,这句话真不错。但是他的学问的卓越是一件事,他所表章的书的真伪则是又一件事,我们不能因为佩服了他就原恕了他!”(18)
    二、“疑古”派的“破坏”与“建设”
    顾颉刚坦承自己的工作“偏于破坏伪史方面”(19)。“疑古”派从登上学坛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只破坏而不建设的批评。王国维的学生姚名达在给顾颉刚的信中,曾转述了王国维对顾颉刚的批评,谓疑古史的精神很可佩服,然“与其打倒什么,不如建立什么”(20)。
    对于这一批评,顾颉刚早就有明确的答复。他在《古史辨》第二册序言里,回答对他的四项批评说:
    第一,没有结论--“我要求结论之心”非常迫切,但是不可急于求成。
    第二,没有系统--“系统的完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第三,只有破坏没有建设--“丰富的出土器物又足以鼓起学者们向建设的路上走的勇气,我不参加这个工作决不会使这个工作有所损失”。
    第四,书本上的材料不足为研究古史之用--“我们先把书籍上的材料考明,待考古学上的发见,这不是应当有的事情吗?”另外,考古学也无法证明三皇五帝。
    对于“求全之毁”之外的“不虞之誉”,顾颉刚申明:“我的工作,在消极的方面说,是希望替考古学家做扫除的工作,使得他们的新系统不致受旧系统的纠缠;在积极方面说,是希望替文籍考订学家恢复许多旧产业,替民俗学家辟出许多新园地。”(21)在这里,破坏中即有建设的意味。其实,“偏于破坏伪史”的顾颉刚,心中亦有建设的心愿。顾颉刚心目中的古史“重建”是慎重的、艰难的浩大工程。1924年3月,他制订了一个研究古史的计划,计划长达21年,分为六个学程:第一学程六年,读魏晋以前的古书;第二学程三年,作春秋至汉经籍考;第三学程一年,从经籍中按时代地域抽出古史料,寻求一时一地的古代观念及其前后关系;第四学程三年,研究古器物学;第五学程三年,研究民俗学;第六学程五年,整理材料著成专书。专书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当时的古史观念”(思想史):包括(1)某时代的古史观念如何,(2)此观念何时何地因何事而来,(3)此观念在当时及后来发生了什么影响;二是“当时的史事”,包括(1)这时的史事可考实的有多少,(2)这时的实物遗留至今的有多少,(3)对于这时的民族和文化的大概情形的想像是怎样的(22)。
    顾颉刚本人并不认为“疑古”派完全没有“建设”,只是对“建设”有他自己的理解。他在《古史辨》第三册序言里说道:本册讨论《周易》和《诗三百篇》,本意是打破汉人的经说。以性质属于“破坏”的居前,属于建设的居后。“建设”也不是我们自己的创造,而是“恢复”其本来面目。而“破坏”只等于扫除尘障。“我们所处的时代太好,它给予我们以自由批评的勇气”,解除了道统和学派的束缚。“我们要打破旧说甚易而要建立新的解释则大难”。关于方法,顾颉刚他们先把金针度与人,目的是希望别人绣出更美的鸳鸯。“儒家统一了二千年的教育,连这几部经书也没有研究好,岂但没有研究好,且为它增加了许多葛藤”。批评顾颉刚的人大都以为他所用的材料不是古史的材料,所用的方法不是研究古史的方法。顾颉刚以为这未免是一种误解。“我们研究史学的人,应当看一切东西都成史料,不管它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只要间接的经过精密的审查,舍伪而存真,何尝不与直接的同其价值”。“许多伪材料,置之于所伪的时代固不合,但置之于伪作的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伪史的出现,即是真史的反映。我们破坏它,并不是要把它销毁,只是把它的时代移后,使它脱离了所托的时代而与出现的时代相应而已。实在,这样与其说是破坏,不如称为‘移置’的适宜。一般人以为伪的材料便可不要,这未免缺乏了历史的观念”(23)。一种学问的研究方法必不能以一端为限,但一个人的研究方法则不妨以一端为限。顾颉刚的方法是“历史演进的方法”,它可以解决一部分的古史问题(24)。
    “历史演进的方法”固然有“破坏”的效力,但其本质更在于为中国古史重建创造基本条件。顾颉刚在《古史辨》第四册序言里说:“秦汉间的方士常说海上三神山可望而不可即。我们对于古史正有同样的感觉。在许多条件没有比较完备的时候,要找得一个系统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条件是什么?许多现存材料,应当依着现在的历史观念和分类法去整理一过,此其一。许多缺着的材料要考古学家多多发见,由他们的手里给与我们去补缀,此其二。以前学者提出的问题,哪些是已解决的,哪些是待解决的,哪些是不能解决的,应当审查一下,结一清账,此其三。现在应当提出的新问题是什么,这些新问题应当怎样去谋解决,应当计画一下,此其四。”所以,古史的新系统的建立绝非一人一日之功。“可是系统和结论,我虽不急急地寻求,究竟它们也常在我的心底盘旋酝酿了好几年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