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何晓明《学术理路与史学生态》,《学术月刊》2008年第5期。 ②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37页。 ③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第142页。 ④顾颉刚还指出汉人王肃“造伪以辨伪”,明人杨慎、王世贞既辨伪又造伪。 ⑤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第189页。 ⑥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第135页。 ⑦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第135页。 ⑧例如顾颉刚的以下论述:“许多伪材料,置之于所伪的时代固不合,但置之于伪作的时代则仍是绝好的史料;我们得了这些史料,便可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和学术。例如《易传》,放在孔子的时代自然错误,我们自然称它为伪材料;但放在汉初就可以见出那时人对于《周易》的见解及其对于古史的观念了”(参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三册“自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⑨顾颉刚在《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文章中说,读了《文心雕龙》、《史通》和《文史通义》之后,“觉得对于文学、史学都该走批评的路子,于是我要多找批评性的书,结果找到了郑樵的《通志》”。 ⑩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四册“顾序”,第4~5页。 (11)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第12页。 (12)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上),第3页。 (13)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第192~193页。 (14)顾颉刚受胡适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从民俗学中感悟到历史的真谛就是一例。对于在民俗里流行的“古史”(例如戏剧里的关公、薛仁贵的故事),顾颉刚认为,“信它是愚,驳它是多余,用自己的理性去作解释必然是勉强罗织理由。所以要处处顺了故事的本有性质去研究,以发现它们在当时传说中的真相”(参见刘起:《顾颉刚先生学述》,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4页)。这一点受到胡适《井田辨》、《水浒传考证》的启发,使其知道“研究古史尽可应用研究故事的方法”(参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第272页)。 (15)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第14页。 (16)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第15页。 (17)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五册“自序”,第3页。 (18)参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五册“自序”,第4~13页。 (19)罗根泽编著:《古史辨》第四册“顾序”,第14页。 (20)参见顾潮《顾颉刚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9页。 (21)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二册“自序”,第7页。 (22)参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第216页。 (23)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三册“自序”,第8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