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出版专著、发表学术论文外,埃及学家们还负有撰写通俗读物、举办展览,普及古代埃及文化知识的任务。目前,世界各国出版的古埃及画册、通俗读物已多得难以记数。20世纪70年代,“图坦卡蒙随葬品环球展”在美国和日本曾掀起了一阵“埃及热”;1999年夏,大英博物馆先后在中国的上海和香港举办“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艺术珍品展”,观者如潮;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埃及博物馆又连续在上海和北京举办“埃及国宝展”,更引来了大量参观者,人数最多的一天达到了15000人。最近这次展览里的展品共143件,是埃及政府提供外展文物最多的一次(20世纪70年的“图坦卡蒙随葬品环球展”只展出70余件文物)。埃及政府这次向中国提供的文物的等级在外展中也是最高的,展出的文物均为埃及国宝,十分贵重,总价值在2亿6千万美元以上。跨入21世纪的“埃及国宝展”,在上海和北京又掀起了一阵“埃及热”,同时也为埃及学在中国的普及工作增添了新的光彩。现在,每年专为寻访名胜古迹而涌入金字塔故乡的游人竟成了埃及国民经济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上述情况,足以证明世界各国人民对古埃及文化的浓厚兴趣,这正是古埃及文明本身的魅力所在。埃及学自1822年创建以来,经过数代埃及学家的共同努力,已有很大发展。古埃及文明是属于全人类的,日新月异的埃及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收稿日期:2006-09-24 【参考文献】 [1] Schulz,R and Seidel,M.Egypt,The World of the Pharaohs[M].Cologne,1998. [2] Bierbrier,M.J.Who Was Who in Egyptology[M].London:Whitstable Litho Printers Ltd.,1995. [3] Baines J.and Malek J.Atlas of Ancient Egyp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4] 戴尔·布朗著,迟俊常译。埃及:法老的领地[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5] 彼得·阿克罗伊德著,冷杉,杨立新译。死亡帝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6] 西拉姆著,刘逎元译。神祇·坟墓·学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 梅芙·肯尼迪著,牟翔,王强,金国林,朱娥巧等译。考古的历史[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3. [8] 保罗·G·巴恩著,郭小凌,周辉荣译。考古的故事--世界100次考古大发现[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2. [9] 保罗·G·巴恩著,郭小凌,王晓秦译。剑桥插图考古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 [10] 维库特尔著,吴岳添译。古埃及探秘-尼罗河畔的金字塔世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11] 布赖恩·费根著,黄中宪译。法老王朝[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6. [12] 阿尔贝托·西廖蒂著,彭琦,陈甜,郑振清等译。古埃及--庙·人·神[M].北京: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2006. [13] 安德鲁·亨弗莱斯著,王尚胜译。埃及[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 [14] 理查德·艾尔曼著,杨傲多译。众神的宫殿[M].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1999. [15] 美联社开罗9月17日电[N].参考消息,2002-09-18,第8版。 [16] Gardiner,A. Egyptian 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7.
(责任编辑:admin) |